改判无罪,获57万国家赔偿!河北唐山,一男子2018年在相亲当天发生关系,事后被女方控告以强奸获刑三年,他宁愿不减刑也不肯认罪,如今终于洗清冤。 主要信源:(半岛晨报——“相亲强奸案”男子被改判无罪后,获57万国赔;新民周刊——相亲当天发生关系,男子被控强奸获刑3年,今日再审改判无罪) 河北唐山发生过一桩离奇的相亲案件。 当事人小邸那年刚好三十岁,当过兵,后来考上了外地的消防员,工作稳定,人也精神。 条件算是不错,可惜一直没找到对象,家人着急,他自己也焦心。 2018年开春,小邸在老家婚介所老板王某的介绍下,认识了年轻女子小英。 刚见面那天,小邸挺满意。 小英才二十五岁,长得也好看。 小英似乎对小邸也挺中意。 为表感谢,当晚小邸请王某和小英吃饭。 饭桌上,小英叫了王某一声"舅舅",小邸心里有点奇怪,但小英解释这只是一个称呼,两人其实没亲戚关系。 小邸没再多想。 后来王某借故离开,让小邸带小英去"兜风加深感情"。 两人开车到僻静河边,气氛暧昧,当晚便在车内发生了关系。 小邸满心以为这亲事成了,回家后又给王某转账五百元当谢媒礼。 没想到麻烦从此缠上了他。 王某紧接着打来电话质问:"你是不是强迫小英了?" 小邸辩解说是双方自愿。 王某却说小英反悔了,索要五万元赔偿,威胁拿不到钱就报警。 紧接着,小英本人也用电话逼小邸"给两万了事"。 两边说法矛盾。 王某要三万,小英要两万,数额都对不上。 小邸这时才怀疑遇上了"仙人跳",可想到父母怕受骚扰,又担心名誉,终究没敢强硬反抗。 几番拉扯后,突然有个李某自称受王某委托前来调解,让小邸跟他去谈。 见面时王某佯装已报警,李某从中劝说,最终小邸当场支付四千元,王某答应撤销报警。 之后几天,王某又反复索要"打点费",小邸前后掏了一万多。 本以为花钱消灾,结果刚放松警惕,警察找上门了。 王某以强奸罪名举报了他。 小邸被刑拘,随后检察院起诉至法院。 法庭上,小英指认小邸在车内"压她身体按她手"。 但车内空间狭窄,两人亲密接触难免身体摩擦,现场并无搏斗或物品损坏痕迹。 况且发生关系期间,小邸还接过一个电话,小英完全有机会离开或求救,却并未行动。 更蹊跷的是事发后聊天记录:王某当晚就给小英发了五十二元红包,并明确要求她"咬死是强奸不松口"。 而王某本人早有犯罪前科。 尽管疑点重重,2018年法院仍认定小邸强奸罪成立,判刑三年。 小邸不服判决,坚持上诉但屡次被驳回。 狱中他拒绝任何减刑机会。 服刑期间他从未放弃申诉,每项考核都是满分,还获得过三次奖励。 三年刑满释放后,他继续奔波翻案,又用了三年。 直到唐山中院启动再审程序,最终认定案件"强奸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小邸无罪,并支付五十七万元国家赔偿金,同时公开向他道歉。 官司赢了,可人生早已支离破碎。 六年前的小邸是前途光明的消防员,如今因案底丢掉工作,开饭馆也因风言风语倒闭。 三十六岁的年纪,非但没成家反而不敢再提相亲。 而对案件中的关键人王某和小英,法律至今无下文。 当初设局恐吓、敲诈的旧账还欠着公道。 这案子暴露了更深的社会暗伤。 以往社会普遍认为女性不会拿名节诬陷他人,因此性侵举报常获无条件信任。 但此类事件冲击了公众认知。 有人利用同情心设局牟利,不仅伤害被诬陷者,更侵蚀社会信任基础。 类似例子不少:曾有网红虚构老板性骚扰逃避违约金,导致真实维权者遭遇质疑;天价彩礼纠纷也让谈婚论嫁变成猜忌战场。 当"小作文"和极端案例反复透支公信力,真正需要帮助的声音反而淹没在怀疑之中。 相亲本身也反映着现代婚恋的扭曲生态。 小邸和小英初次见面便发生关系,一个腼腆到靠相亲解决终身大事的人,却在陌生人面前迅速突破亲密界限,矛盾感鲜明。 如今婚恋中传统与现代观念激烈碰撞。 年轻人既要求法律层面的婚前协议、财产分割,又摆脱不了彩礼风俗、生育责任等传统框架。 女性要求平等独立,部分男性却期待对方"贤惠持家";一边批判彩礼是陋习,一边默许婚后资源倾斜。这种割裂助长了男女对立,催生恐婚情绪。 唐山小邸的遭遇,既是司法冤案的典型纠错案例,也是婚恋风险与信任危机的放大镜。 国家赔偿给了清白,却补不回六年人生;而钻法律空子的人未受追责,仍在腐蚀规则。 或许我们更该思考:如何在情理与法理、传统与现代间建立平衡点,让追求幸福的人不必踏着荆棘前行。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改判无罪,获57万国家赔偿!河北唐山,一男子2018年在相亲当天发生关系,事后被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8-18 20:15: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