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首脑普希林表示,明斯克协议已经证明,乌克兰冲突期间的停火是行不通的。 如果考虑到冲突的根本原因,只需要彻底、全面地解决冲突,乌克兰局势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明斯克协议的前世今生得从 2014 年说起。当时乌克兰东部局势失控,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宣布独立,政府军与民间武装冲突不断。 在德法等国斡旋下,各方 2015 年签署新明斯克协议,规定停火、撤军、宪法改革等条款。协议刚签完时,国际社会松了一口气,以为找到了和平钥匙。可谁能想到,这把钥匙从一开始就生了锈。 普希林提到的 “停火行不通”,在协议执行过程中暴露无遗。协议要求乌克兰给予顿巴斯地区特殊地位,但基辅始终拖延修宪。政府军虽然撤出部分重武器,却在后方悄悄构筑防御工事。 更关键的是,协议规定的地方选举始终难产。顿涅茨克方面多次要求按协议举行选举,乌克兰政府却以各种理由推托,导致政治解决进程卡在第一步。 这种僵局背后,是各方对协议的不同解读。俄罗斯认为协议是解决冲突的基础,乌克兰却把它当成缓兵之计。法国前总统奥朗德曾透露,明斯克协议就是为乌克兰争取重整军备的时间。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也承认,协议让乌克兰获得了八年喘息期。 这些西方领导人的话,揭开了协议背后的博弈逻辑,表面上是和平框架,实际上是战略拖延。 更值得玩味的是,协议执行期间,西方国家的行动耐人寻味。美国在 2014 至 2021 年间向乌克兰提供超过 27 亿美元安全援助,包括标枪导弹等先进武器。英国、加拿大等国也源源不断输送装备。 这些举动与协议倡导的缓和局势背道而驰,反而让乌克兰有了对抗底气。顿涅茨克方面看得明白,所谓停火不过是给西方武装乌克兰争取时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普希林强调的 “根本矛盾”,直指乌克兰冲突的深层病灶。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曾指出,冲突根源在于西方违背北约不东扩承诺、北约逼近俄边境,以及乌克兰系统性消除俄罗斯文化影响。这种结构性矛盾,在明斯克协议框架内根本无法调和。 乌克兰一心向西靠拢,加入北约的诉求触碰俄罗斯红线;顿巴斯地区俄罗斯族人口占多数,文化认同与基辅政府渐行渐远。这些问题不解决,停火只能是暂时止痛片。 国际社会并非没有努力。2024 年成立的 “和平之友” 小组,集合了 17 个 “全球南方” 国家,呼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冲突。中国与巴西提出的六点共识,也强调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但这些努力面临现实阻力。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承认,他中止了明斯克协议执行,认为协议无法满足乌克兰利益。这种态度让和平进程雪上加霜。 历史经验也在佐证普希林的判断。2014 年德巴尔采夫战役后,东乌民兵本可乘胜扩大控制区,却因明斯克协议被迫停火。结果乌克兰利用这段时间重整军备,2022 年冲突升级时,顿巴斯地区面临更激烈的军事压力。这让顿涅茨克方面坚信,妥协换不来安全,彻底解决才是出路。 如今的乌克兰局势,早已不是简单的领土争端。它是冷战后国际秩序重构的缩影,是价值观冲突的前沿,更是大国博弈的角力场。 明斯克协议的失败,暴露了用短期停火掩盖长期矛盾的致命缺陷。普希林的话虽然刺耳,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冲突中,没有一劳永逸的外交魔术,只有直面矛盾的政治勇气。 未来的乌克兰何去何从?或许 “和平之友” 小组的倡议能提供新思路。但前提是各方放下零和思维,真正坐下来解决根本矛盾。 顿涅茨克的立场很明确,停火换不来长治久安,只有彻底解决才能终结循环。这场冲突的最终走向,将考验所有参与者的政治智慧。是继续在停火与冲突间摇摆,还是迈出实质性解决的第一步?答案或许就藏在各方接下来的行动里。
拒绝历史重演!据乌克兰媒体报道,乌克兰外交部长西比加表示,如果要求乌克兰以领土让
【175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