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先生说,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负责人告诉我,你敢去大陆,就不能

优优谈过去 2025-08-18 11:27:32

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先生说,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负责人告诉我,你敢去大陆,就不能拿台积电的股票了!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凝视] 1948年生的张汝京,原本可以过得很轻松——在德州仪器当高管,拿着丰厚薪水,后来又握着台积电的股票期权。但父亲临终前问了一句话:“什么时候能回大陆建座芯片厂?”这句话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00年,张汝京决定离开台积电回大陆创业,台积电高层得知后很不满,毕竟他手里握着的股票期权价值不菲,但张汝京的态度很坚决,那些股票他统统不要了。按当时的市值计算,这笔钱足够他在美国买几栋豪宅。 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为了理想放弃眼前利益,1997年他从德州仪器提前退休,回台湾创办了世大半导体。短短三年,世大就成了台湾第三大芯片代工厂。台积电看中了这块肥肉,直接收购了世大。 收购时台积电承诺会在大陆建厂,但等了几年都没动静,张汝京等不下去了,干脆自己干,他带着一批核心技术人员来到上海张江,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2000年4月,中芯国际正式成立,启动资金就10亿美元,在当时的芯片制造业算是小打小闹。更要命的是,美国对中国有技术封锁,很多先进设备根本买不到。 张汝京只能想办法“化缘”,他凭着在行业里的人脉和信誉,从海外买回了一批二手设备,有时候资金不够,他甚至把自己的房产抵押出去。 为了找到合适的人才,他把曾经在新加坡共事的300多名大陆工程师一个个召回来,又从台湾挖来上百名技术骨干。 这帮人确实争气。仅仅用了3年时间,中芯国际就冲到了全球芯片代工第四的位置。要知道,当时中国的半导体技术落后国际先进水平20年,张汝京他们硬是把差距缩小到了1—2代。 但好景不长,2003年,台积电把中芯国际告上了法庭,理由是专利侵权。这场官司一打就是6年,最终以张汝京离职收场,中芯国际还得赔偿台积电一大笔钱。 张汝京离开时说了一句话:“我的任务完成了,技术带进来了,人才也培养出来了。” 离开中芯国际后,很多人以为张汝京会就此退休,毕竟那年他已经61岁了,在商界算是高龄。但他没有停下脚步。 66岁时,他创办了新昇半导体,专门做300毫米大硅片,这东西听起来不起眼,但却是芯片制造的基础材料,一直被日本和德国公司垄断。 张汝京用了几年时间,总算打破了这个技术壁垒。 70岁时,他又跑到青岛搞了个芯恩集团,试验一种叫CIDM的新模式——简单说就是共享式芯片制造,让中小企业也能用得起先进的芯片生产线。 74岁时,他加入积塔半导体,主攻功率器件,这种芯片虽然不如处理器那么出名,但在电动汽车、工业控制等领域不可或缺。 现在张汝京已经77岁了,按理说早该享受天伦之乐,但他还是经常出现在各种技术研讨会上。去年在青岛芯恩的一次员工大会上,他对大家说:“要有耐心、信心、决心,为中国半导体拼到底!” 很多人好奇,张汝京图的到底是什么?钱他早就不缺了,名声也有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 他真的相信中国需要自己的芯片产业,从台积电的股票期权到专利官司的重创,再到三次白手起家,支撑他的始终是这个信念。 张汝京带回来的不只是技术,还有一套培养人才的方法,他坚持让员工参与从研发到量产的全过程,提供股权激励,甚至关心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他还自掏腰包在贫困地区建了20所希望小学。 这种“带队伍”的能力,让中国半导体行业有了第一批真正的本土人才,现在活跃在各大芯片公司的很多高管,都曾经是张汝京的部下或学生。 有人说张汝京是理想主义者,在商言商的时代显得有点另类,但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件事:有些选择比金钱更重要。 中国的芯片产业现在虽然还有很大差距,但至少我们有了自己的产业基础和人才队伍。这个基础的奠定,张汝京功不可没。 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像张汝京一样放弃高薪稳定的生活,回国在某个技术领域从零开始创业吗?是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电池,还是其他你觉得中国急需突破的技术?在你心中,什么样的技术突破最值得为之奋斗一生?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