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问“谁是中国最大的威胁”,答案会出奇一致——美国。2018年那会儿,关税大棒砸向中国制造,芯片断供掐住科技咽喉,华尔街的做空报告时不时突袭中概股。如今再抛这个问题,答案开始分裂:有人死磕美国霸权论,有人盯着印度13亿年轻人口流口水,更有人对北方邻居的钢铁洪流忧心忡忡。但掀开这些表面威胁,最锋利的刀尖其实对准了我们自己的软肋。 看看华为的突围就懂了。当台积电断供麒麟芯片时,任正非翻出十年前“备胎计划”的图纸,海思半导体一夜转正。这哪是什么商业奇迹?根本是给所有中国企业上的生存课——外部封锁永远杀不死人,能搞垮我们的只有自我麻痹。 统计局最新数据暴露更危险的信号:2023年全国研发经费增速比前三年下降1.8个百分点,基础研究占比连续五年卡在6%的瓶颈。某些城市忙着用补贴造新能源车“虚火”,半导体产业却还在进口光刻机上“卡脖子”。这像极了晚清北洋水师的悲剧,当年亚洲第一的铁甲舰,最后输在炮弹里灌沙子的自欺欺人。 隔壁印度确实在疯狂建iPhone工厂,可他们工人效率只有中国的60%;美国制裁清单越拉越长,反倒逼出中国量子计算机“九章”的问鼎。真正要命的从来不是明枪暗箭,而是某些领域开始出现“差不多就行”的躺平心态。就像踢足球,巴西队最可怕的对手不是德国战车,而是自家球员沉迷桑巴舞式的炫技。 俄罗斯用能源绑架欧洲的戏码给我们敲了警钟——过度依赖房地产的经济结构,比北约东扩危险十倍。现在各地政府卖地收入锐减,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些新赛道的投资增速反而冲上15%。这或许说明:刮骨疗毒虽痛,好过在温水里泡成青蛙。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中国拿什么挑战美国?中国人均收入只相当于美国的8%。中国经济领域专家黄亚生劝告中
【6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