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50年,解放军连长转业回家,可在登上军车的时候,他却发现一个人正在追着他跑,连长仔细一看,顿时愣住了! (参考资料:2021-11-05 澎湃新闻——【巾帼学党史】讲巾帼英雄故事(30):梁怀玉) 1926年出生的梁怀玉,是村里公认的“金凤凰”,她人长得俏,脑子也活络,八路军来到莒南后,村里办起了识字班和剧团,这里成了她最好的舞台。 16岁,她主演的小戏《买驴》轰动全乡;17岁,她已经是识字班队长和团支部委员,自己说唱的《王宝山参军》更是传遍四里八乡,成了远近闻名的文艺骨干。 不过,真正让她成为传奇的,是一次动员参军大会,当时抗战到了尾声,前线战事吃紧,急需兵员。 身为文艺骨干的梁怀玉上台动员,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后,她当着全乡父老的面,抛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承诺:“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 话音落下,台下一片寂静,随即,一个叫刘玉明的年轻人站了出来,第一个报了名。 梁怀玉说到做到,嫁给了这位勇敢的青年,这桩以革命理想做媒的婚姻,效果立竿见影,极大地刺激了当地青年的参军热情。 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县竟有1488名青年报名入伍,一个女孩用自己的终身幸福做赌注,为前线送去了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 承诺是许下了,可丈夫的人影,从此就只活在了信里,刘玉明上了前线,梁怀玉则在后方,用行动证明自己不仅是个宣传员,更是个合格的军属。 解放军的流动医院住进村子,她家分来一位腿部重伤的排长和他的通信员,梁怀玉二话不说,就把家里唯一的土炕让了出来,自己跟婆婆、小姑子挤在过道,把公公打发去了灶房。 排长过意不去,她却说:“同志,俺家也是军属,我是党员,我们不是外人,你为我们穷人受了伤,住炕还不应该吗?” 就这样,她带着家人苦苦支撑,盼来了全国解放,可对她个人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1949年,她终于收到丈夫刘玉明从徐州寄来的信,她揣着信,走了上百里路赶到火车站,辗转到了徐州,部队却早已开拔,第二年,她再次动身寻夫,依旧没找到。 直到1950年春天,这第三次寻觅,才有了开头那一幕,夫妻俩总算见上了面。 本以为是苦尽甘来,谁知,它只是漫长分离里的一个短暂逗号,团聚没几天,刘玉明又随部队南下,梁怀玉则回到家乡,继续她的后方工作。 1955年,刘玉明转业到地方公安部门,可因为工作性质特殊,夫妻俩依旧天各一方,从1950年算起,这场婚姻里的聚少离多,竟然又持续了整整三十年。 直到1980年,刘玉明离休回乡,这对因为一个承诺而结合、又因时代使命而分离了大半辈子的夫妻,才真正过上了朝夕相处的日子。 历史终究给了她一个说法,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党和人民没有忘记,1992年,山东省妇联、民政厅和省军区政治部联合授予她“山东红嫂”的荣誉,她也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 那么,支撑她度过这漫长等待的,究竟是对丈夫那份炽热的爱,还是早已融入血脉的革命信仰?或许,我们很难把这两者分得一清二楚,也可能,在那个年代,这两者压根儿就是一回事。
林彪叛逃后,纪登奎为郑维山说情,毛主席:你头上的白头发少两根“主席,我觉得郑维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