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开国少将向中央申请:“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想回家当农民!”中央无奈,只好同意他的请求,谁曾想他却给中央带来一个惊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7年的夏天,新疆军区的少将甘祖昌递交了一份不同寻常的申请,他胸前挂着三枚勋章,正是开国少将的荣耀时刻,可他却在纸上写下:“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想回家当农民,” 这份请求让组织很为难,一个战功卓著的将军要放下职务回乡种田,这在当时几乎闻所未闻。 上级一次次劝他留下,他却态度坚定,理由只有一个,他觉得继续拿工资却干不了事,愧对牺牲的战友,最后中央不得不批准,而正是这个选择,后来为国家农村建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甘祖昌出身江西莲花县的贫苦农家,从小就尝遍生活艰辛,少年时期只上过一年的私塾,就因家境困顿辍学务农,还给地主打过短工。 1920年加入农会,他的人生从此改变,参加红军后,他大多时间都在后勤岗位,管粮食、管军需、管装备。 湘赣根据地、长征路上、抗战时期,他一直在想办法让部队不挨饿,三五九旅在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他带着人办工厂、织布缝鞋,让战士穿得暖、吃得饱。 解放战争时他随西北野战军转战大西北,为部队供应粮草,进军新疆时更是保障了十多万人的口粮,稳定了物价,赢得军民拥护。 1955年授衔时,他被定为少将,胸前的勋章是国家对他一生付出的肯定,可他始终认为这些荣誉比起牺牲的战友不算什么。 真正让他萌生退意的,是1952年的一场车祸,他在外检查工作时,汽车从断桥跌入河中,头部受伤,脑震荡留下了严重后遗症,常常会突然晕倒。 组织安排他到各地疗养,他却总觉得自己白拿工资,心里难安,他写过三份申请,前两次都被驳回,第三次写得尤其恳切,连额头磕破的血迹都染在纸上。 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到新疆视察时,看到他坚持的样子,只能长叹一声,同意了他的请求。 当年八月,他带着一家十四口启程回江西莲花县沿背村,他叮嘱家人少带行李,为国家节省开销。 结果回乡时只带了三口木箱和几个竹笼,里面装的不是金银细软,而是六头约克猪、十五对安哥拉兔和十几只来航鸡,这是他给家乡准备的“礼物”,打算推广养殖改良。 村民们原本以为将军是回来享清福,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他就挑了最荒的山地开始开垦,还带着孩子们去拾粪,有人笑话将军种地能行吗,他只用行动来回答。 日子并不轻松,点着煤油灯赶工,夏夜被蚊虫叮咬,地开出来了,却没水浇灌,他拿出一生的积蓄,八万元交给乡亲们修水库,这笔钱本可以用来保障孩子的学业和生活,可他毫不犹豫。 他带着大家凿石头、抬水泥,五个月后水库竣工,能灌溉几千亩田地,从此村里的田地不再靠天吃饭,产量显著提升。 在他的带动下,村里陆续建起水电站、公路和桥梁,五个冬夏的摸索,他和乡亲们成功改造了冷浆田,粮食亩产翻了一番。 为了乡村建设,他把大部分工资都捐出去,近三十年累计超过八万元,对自己却极其节省,一条羊毛裤补了几十个补丁,一件衣服穿十年不舍得换。 孩子结婚只给七十块钱置办,儿子想托父亲的关系安排工作,也被他拒绝,他说当农民一样光荣,可是当邻居家困难时,他常常悄悄掏钱帮忙。 生活的清苦并没有拖垮他,反而因为长年劳动,他的身体奇迹般恢复,苏联专家当年断言他活不过六十岁,他却一直坚持到八十一岁。 晚年仍然惦记着田地和粮食,临终前叮嘱家人,领了工资留点生活费,剩下的都去买化肥农药,千万不要给自己盖房子,他留给家人的遗物只有三枚勋章,那是他一生的荣誉,也是他最后的珍藏。 从一个贫困农家子弟,到开国少将,再到回归农民,他走过了一条圆满的人生之路,1957年他那份“回乡种地”的申请,看似是个人的选择,其实是一种信念。 他用一生证明,官职和身份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只要心里装着百姓,不论在前线还是田间,都是为国家尽力,他带给中央的“惊喜”,不仅是家乡的丰收与发展,更是一个共产党人最质朴的初心。 信源:人民日报出版社——甘祖昌从农民到将军、又从将军到农民的传奇一生
1955年,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之后周总理的
【2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