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战士黄干宗被两名越南女兵活捉,他本已经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没想到两名女兵看着他双眼发光,异口同声道:“我们要你当老公!” 1979年2月,谅山战役的硝烟笼罩着中越边境。19岁的广西小伙黄干宗猫腰穿梭在密林间,肩扛两箱子弹药艰难前行。 运输队突遭炮火袭击时,他正靠在榕树根喘气。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热浪将他掀进腐殖层深厚的沟壑。昏迷前最后的意识里,有双草鞋踩过他渗血的左肩。 醒来发现自己身处陌生丛林,双手被绳索捆绑。令他意外的是,看守他的并非凶神恶煞的敌军士兵,而是两名年轻越南女子。 黄干宗发现手腕被藤蔓捆在钟乳石上,洞外传来糯米饭的香气。 两个穿褪色军装的越南女子蹲在火堆旁,年长些的正用匕首削竹筒,年轻的那个哼着歌谣捣碎野浆果。见他睁眼,两人惊喜地凑近,生涩的中文词句蹦出来:"不杀...老公..." 黄干宗啐出口中血沫,认定这是羞辱战俘的新花样。 趁夜他挣断枯藤逃跑,却在溪边陷入沼泽。黎氏萍举着火把找来时,泥浆已漫到他胸口。 这夜他第一次看清她的脸,左颊有炮弹擦痕,眼底却映着星光。她抛来藤条时手腕有道深疤:"我们...都讨厌打仗。" 三人在望天树群定居。阿萍擅长设陷阱,藤编的捕兽夹能逮到野猪;阿英识百草,用臭黄荆叶治愈黄干宗的疟疾。 雨季竹屋漏雨,三人挤在芭蕉叶下烤火。有次黄干宗高烧呓语喊娘,醒来发现床头挂着新编的蓑衣,阿英熬的菌汤在陶罐里冒热气。 第五年春天,他们在狩猎时救下部落高烧的孩童。老酋长赠予弯刀和盐巴,月光下的祭祀舞中,阿英与吹骨笛的青年对视微笑。 当阿英决定留下时,阿萍将珍藏的防风打火机塞进她手心,黄干宗则把母亲给的银扣子缝在她衣襟。那夜归途格外沉默,竹桥下溪水倒映着缺月,像被撕去一页的日历。 1991年旱季,黄干宗追捕受伤的麂子至陌生河谷。石缝里卡着锈蚀的铁罐,"中国罐头"的模糊字样让他浑身战栗。 顺流而下三天,遇见采药的山民。"早停战啦!"老汉的烟斗指向北方,"边境集市都开五年了!" 当夜黄干宗盯着北斗星坐到露白。晨雾漫进竹屋时,阿萍默默打包好熏肉和野果,将磨利的柴刀别在他腰间。 "回家..."他扯出笑容,眼角皱纹聚成细网。穿过绞杀榕组成的绿色迷宫,黄干宗在垭口回望,阿萍站在晨曦中的身影,像一株静默的望天树。 深秋暴雨夜,黄干宗从箱底翻出那件棕榈蓑衣。雨水顺着屋檐串成珠链,恍惚又见阿萍在漏雨的竹屋补芭蕉叶。 他忽然起身,把当年阿英缝的驱虫香包系在窗棂。山风穿堂而过,带起一阵叮咚脆响,像极了部落祭祀的骨笛声。 穿越茂密丛林整整五天,黄干宗终于抵达中越边境。边防战士核实身份后,将他护送回国。 1991年,在政府部门协助下,这位离家十三年的游子终于回到故乡。亲人重逢的场景令人动容,村口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仿佛在迎接久别的孩子。 界碑上的红五星刺得他流泪。哨兵举枪喝问时,他颤抖着唱起《我的祖国》,沙哑的歌声惊飞林间鸟雀。指导员冲出来,手中搪瓷缸"咣当"坠地:"黄干宗?!烈士碑都立了十三年!" 1991年清明,黄干宗回到草木葱茏的广西山村。母亲攥着他残缺的左手小指,那是当年踩中捕兽夹的印记,哭晕在晒谷场。 父亲打开樟木箱,将他带回的越南红木烟杆与军功章并排存放。赶集日他总在边境转悠,有次追着卖粽子的越南妇人跑过整条街,最后蹲在界河边抽完半包烟。 这段特殊经历成为战争岁月里的一则传奇。它见证普通人在战火中的生存智慧,也记录下跨越国界的人性微光。当硝烟散尽,那些特殊岁月里的坚韧与守望,终将化作和平年代最珍贵的记忆。
1979年,战士黄干宗被两名越南女兵活捉,他本已经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没想到两
史面的楚歌
2025-08-16 07:20: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