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个日本军官在大连“庆祝攻占南京胜利”,正当他伸直脖子弯腰90度鞠躬
1937年,一个日本军官在大连“庆祝攻占南京胜利”,正当他伸直脖子弯腰90度鞠躬时,一把利斧突然砍来,瞬间斩落其头颅,那日军头颅像足球般在地上滚了数米之远!
刺杀日本军官的这个男子叫查子香。
查子香,1912 年出生于湖北广济(今武穴市)。由于家境贫寒,他小小年纪便背井离乡,来到大连,在 “仁和轩” 理发馆当学徒,靠着一门理发手艺勉强维持生计。
在大连的日子里,查子香深刻体会到了身为亡国奴的屈辱与痛苦。在理发馆工作时,查子香经常为日本人理发。他表面上对这些侵略者笑脸相迎,内心却充满了仇恨。
每次听到日本人炫耀他们在中国的侵略行径,讲述如何残害中国百姓时,查子香的心中就燃起熊熊怒火。他无数次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为饱受欺凌的同胞们报仇雪恨。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这一消息传来,查子香更加坚定了反抗的决心。
他深知,自己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剃头匠,但也不能坐视国家和民族遭受苦难。他渴望能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只有一丝一毫。
机会终于来了。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沦陷的消息传到了大连。当地的日本人欣喜若狂,他们决定在大连举行一场盛大的 “庆祝占领南京大捷” 活动和日军侵华阵亡军人追悼会。
消息传出后,查子香心中涌起了一个大胆而危险的计划 —— 他要在这场活动中,对日本军官进行刺杀,为南京的三十万亡灵讨回公道。
为了实施这个计划,查子香开始精心准备。他四处打听活动的具体安排,包括时间、地点、人员等信息。
同时,他还特意购买了一把锋利的斧头,作为自己的武器。为了能够顺利混入会场,查子香费了不少心思。他找来一身日式西服,穿上后,又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日本人的言行举止,甚至还学说日语,力求让自己看起来与日本人无异。
12 月 13 日清晨,查子香早早地起了床。他仔细地梳洗打扮,穿上日式西服,将斧头藏在衣服里。出发前,他对着镜子,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默默地对自己说:“今天,我要为同胞们报仇!”
查子香来到活动现场,只见这里早已戒备森严,日本宪警荷枪实弹,在四周严密巡逻。然而,查子香并没有被眼前的景象吓倒。
他镇定自若地走向会场入口,用流利的日语与门卫打招呼。门卫见他身着日式服装,又能说一口地道的日语,丝毫没有怀疑他的身份,便放他进入了会场。
进入会场后,查子香环顾四周,寻找着最佳的刺杀时机。此时,会场内已经聚集了一万多名日本人,包括日军旅顺要塞司令、关东州厅长官和 “在乡军” 头目等重要人物。
他们正在举行隆重的仪式,向所谓的 “阵亡军人” 致敬。
查子香悄悄地穿过人群,逐渐靠近祭台。他发现祭台周围的人比较密集,而且有一块红布从祭台上垂下来,一直拖到地上,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隐蔽空间。他灵机一动,趁人不注意,迅速钻进了祭台下面,静静地等待着行动的时刻。
上午 9 点整,庆祝活动正式开始。全场日本人面向忠灵塔,整齐地低下头,开始行鞠躬礼。
整个会场一片寂静,只有日本人低沉的诵经声在空气中回荡。就在这全场最安静的一刻,查子香知道,时机来了!他深吸一口气,握紧手中的斧头,猛地从祭台下面冲了出来。
人们还没来得及反应,查子香已经高高举起斧头,朝着站在祭台正中央的一名日本军官砍去。这一斧头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伴随着一声怒吼,斧头狠狠地落在了那名军官的头上。
只听 “噗” 的一声,那名军官的头颅顿时被砍了下来,鲜血四溅。现场的日本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他们目瞪口呆地看着查子香,一时间不知所措。
查子香并没有就此罢手。他迅速转身,又朝着旁边的另一名日本军官砍去。那名军官反应较快,连忙侧身躲避,但还是没能完全躲开。查子香的斧头砍在了他的左臂上,只听 “咔嚓” 一声,那名军官的左臂被齐根砍断,他惨叫一声,倒在了地上。
这两声惨叫,终于惊醒了在场的日本人。日本宪警见状,迅速朝着查子香围了过来。查子香深知自己已经无法逃脱,但他毫不畏惧,他挥舞着手中的斧头,与日本宪警展开了殊死搏斗。然而,他毕竟寡不敌众,最终被日本宪警制服。
查子香被逮捕后,被关押在大连警察署。日本人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审讯,试图从他口中得知是否还有其他同党。
他愤怒地对日本人说:“要问同党,没有!只有我一个!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是我的同党!你们以为,占了南京,中国人就不打你们了?你们能把中国人斩尽杀绝?你们赶紧把我杀了吧,杀了我我也不赔,还赚了半个!”
在狱中,查子香受尽了折磨,但他的意志却从未动摇。
1939 年 9 月,查子香被日军以电刑杀害,年仅 27 岁。
查子香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剃头匠,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精神,什么是民族气节。
如今,虽然距离那场惨烈的战争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同时,我们也要铭记历史,警钟长鸣,不让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