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很有谋略,他先后劝吴三桂不要杀永历皇帝,不要主动上书撤藩,起兵后不要犹豫尽快过江直捣京城,然而吴三桂每次都是反向操作,造成了致命的后果。 顺治十八年(1661 年)吴三桂率大军杀入缅甸,缅甸国王在武力威胁下,将永历皇帝朱由榔等人交了出来。 吴三桂想杀掉朱由榔,但又有所犹豫,便找来亲信商议。 谋士刘玄初说:“永历帝不可杀,杀了他,便坐实了王爷弑君之名。” 刘玄初这位来自湖南的谋士素有 “智囊” 之称,跟随吴三桂多年,屡献奇策。 吴三桂考虑良久后,说:“若留着他,反倒是养虎为患,让朝廷猜疑那就不好了。” 不久后,朱由榔被吴三桂派人用弓弦勒死在金蝉寺,消息传开后,天下震动。那些本可争取的反清力量,看清了吴三桂的真面目。 刘玄初长叹一声:“王爷这一步棋,断了自己的后路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 年)。此时的吴三桂镇守云南多年,握有重兵。可年轻的康熙早已对三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的尾大不掉心存不满,撤藩的风声越来越紧。 这天,王府书房内,刘玄初拿着一份草拟的奏章急得直跺脚。这份由吴三桂授意撰写的奏章,竟主动请求朝廷撤藩! 刘玄初反对说:“王爷,这撤藩之事,可忍不可求啊!” 当时的局势微妙至极:尚可喜已主动请求撤藩,康熙正愁找不到处置吴三桂的借口。刘玄初敏锐地察觉到,清廷此举是在试探三藩的反应。他建议吴三桂装病拖延,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清廷内部出现矛盾再做打算。 见吴三桂不为所动,刘玄初苦劝说:“皇帝年轻气盛,我们只需以静制动。若真要撤藩,我们被动应对,天下人只会同情王爷;可主动请撤的话,朝廷是求之不得。” 吴三桂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自恃功高盖世,认为清廷不敢真的动他,想通过主动请撤来试探康熙的底线, 吴三桂不以为然的说:“本王这是欲擒故纵,朝廷若不准撤藩,本王的地位便稳如泰山;若真准了,凭云南的兵力,他们也奈何不得。” 吴三桂完全没意识到,这份主动递出的奏章,恰好给了康熙 “顺水推舟” 的机会。果然,奏章送到北京后,康熙大为高兴,当即朱批同意撤藩。 诏书快马加鞭送到云南时,吴三桂大惊失色,可覆水难收,撤藩诏书已昭告天下,再想反悔就成了公然抗旨。 刘玄初得知消息后闭门不出,三天后才面见吴三桂,只说了一句话:“王爷,我们没有退路了。” 这场由吴三桂自作聪明引发的危机,最终将这位藩王逼上了起兵反叛的绝路。 不久后,吴三桂在昆明竖起 “兴明讨虏” 的大旗,三藩之乱正式爆发。 吴军势如破竹,一路攻城掠地,兵锋直指长江。 就在这大好形势下,刘玄初再次提出建议:“王爷应亲率主力即刻渡江,直捣黄龙!” 刘玄初分析当时的战局:清军猝不及防,北方防御空虚,康熙又缺乏实战经验,此时渡江可一举拿下中原。 当时的战场形势确实对吴三桂极为有利:耿精忠在福建响应,尚之信在广东起兵,陕西提督王辅臣也举旗反清,半壁江山已入囊中。长江南岸的清军望风而逃,北岸的守军尚未集结,正是渡江北上的最佳时机。 可吴三桂却在此时犯了 “拖延症”,他突然犹豫起来,担心后方不稳,想先巩固后方;同时又怕孤军深入被清军包围,于是决定在湖南停下脚步,派使者与清廷谈判,企图划江而治。 刘玄初激动的说:“王爷,此时不进,更待何时?康熙正在北京调兵遣将,等他们准备好了,我们就是强弩之末!” 可此时的吴三桂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果断的将军,多年的富贵生活磨平了他的锐气。 吴三桂在湖南修建宫殿,大封百官,做起了 “划江而治” 的美梦,在将近半年时间里顿兵不前。 而这宝贵的半年时间里,康熙迅速稳住阵脚:任命图海为大将军,平定王辅臣的叛乱;启用、提拔前线将领,组建新的部队;同时采取分化政策,拉拢耿精忠、尚之信重新归附。 战局从此急转直下,清军逐渐掌握主动权,开始反攻湖南。当吴三桂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渡江北上时,长江北岸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吴军几次渡江尝试都损兵折将,士气一落千丈。 刘玄初目睹这一切,忧愤成疾。临终前,他对身边的人说:“我为王爷谋划几条生路,他却偏偏选了死路。天要亡他,非人力所能及啊。” 刘玄初最终没能看到自己预言的结局,在失望中病死了。 康熙十七年(1678 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可这位 “皇帝” 的宝座还没坐热,就因积劳成疾加上心病缠身,在五个月后一命呜呼。 吴三桂死后,吴军群龙无首,迅速土崩瓦解。三年后,清军攻入昆明,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回望这段历史,吴三桂的每一次关键决策都与刘玄初的建议背道而驰:杀永历失去人心,主动撤藩引火烧身,停滞长江错失战机。就像一个任性的棋手,明明有赢棋的策略,却偏要走出最臭的棋步,最终落得满盘皆输的下场。
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很有谋略,他先后劝吴三桂不要杀永历皇帝,不要主动上书撤藩,起兵
帝王八卦
2025-08-15 16:42:21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