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6岁的于凤至在迪斯尼乐园附近偶然发现了一片荒凉的绿地。冒着众人的反对,她毅然以每坪50美金的价格购买下了这块土地。对于外界的质疑,她置若罔闻,坚信这片荒地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于是她开始了一场对未来的豪赌。 1973年,76岁的于凤至在洛杉矶,跟朋友逛完迪士尼乐园,车开在路上,她一眼就瞥见了一块荒地。那地儿,怎么说呢?就是那种你路过一百次,都不会抬头看第二眼的地方。杂草丛生,破败不堪,扔在那儿都嫌占地方。 可于凤至偏偏就让司机停了车。她朋友估计当时心里直犯嘀咕:“这老太太,莫不是逛累了想找个地儿歇脚?”结果于凤至下车转了一圈,问了句:“这地卖吗?” 周围的人都惊了。一个老太太,放着清福不享,要买一块谁都看不上的荒地?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朋友赶紧劝她:“您这岁数,可别折腾了。这钱扔进去,就是打水漂啊!” 可于凤至是谁?她这辈子,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从东北第一夫人到异国他乡的孤身一人,她骨子里那股劲儿,就没服过输。别人越说不行,她心里那团火烧得越旺。 她没多解释,直接拍板,以每坪50美金的价格,买下了这片地。 消息传开,亲戚朋友都炸了锅。有人说她老糊涂了,有人说她被人骗了,更有人把这事儿当成笑话讲。你想想,76岁,一个理应颐养天年的年纪,她却拿着自己的养老钱,下了一场谁都看不懂的赌局。 这场赌局,她赌的不是地,是未来。 1973年,那会儿的迪士尼,虽然已经很火,但“主题公园带动周边地产”这个概念,远没有今天这么深入人心。大家觉得,迪士尼就是个玩的地方,玩完了就走了,谁会跑到这鸟不拉屎的郊区来住? 而且,于凤至本人,并不是什么地产专家。她靠的,可能就是一种直觉,一种经历过岁月沉淀后的判断力。她看到的是迪士尼源源不断的人流,而这些人流,迟早会从乐园里“溢”出来, 需要吃饭、需要住宿、需要消费。人流,就是未来的价值。 这种逻辑,今天看来是商业常识。但在当时,能看透这一点,并且敢下重注的,凤毛麟角。这就是所谓的 “认知差”。当所有人都盯着眼前的时候,她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十年、二十年之后。 当然,光有认知还不够,还得有“定力”。 地买下来之后,一放就是好几年。那片地,依旧是荒草萋萋,毫无变化。周围人的闲言碎语,从最初的激烈反对,变成了后来的冷嘲热讽,再到最后的漠不关心。可能在大家眼里,这事儿已经成了定局——一个老太太晚年犯下的糊涂账。 这期间,肯定也有人劝她卖掉算了,及时止损。换成咱们普通人,每天看着自己的钱就这么“荒”着,心里能不慌吗?尤其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每一分钱都是安全感。 可于凤至硬是扛住了。她就像个耐心的猎手,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份定力,比当初买地的勇气,更令人敬佩。 1980年代,随着迪士尼的不断扩建和美国经济的发展,洛杉矶的城市版图也在不断外扩。开发商们终于闻着味儿来了。 他们惊讶地发现,在迪士尼这个黄金圈里,居然还有这么一大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而这片地的主人,居然是当年那个被大家当成笑话的中国老太太。 报价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到了于凤至的家里。价格也从最初的试探,一路飙升。 最后,一家旅游集团公司,以每坪3000美金的价格,买下了这片土地。 签合同那天,据说于凤至表现得异常平静。她没有欣喜若狂,也没有如释重负。仿佛这一切,本就在她的意料之中。 很多人把于凤至的成功,归结为“运气”或“胆识”。但在我看来,这背后,其实是她一生的缩影。 她的一生,都在“投资”。 年轻时,她把自己的青春、才华和家族的期望,全部“投资”给了张学良和那个风雨飘摇的大家庭。她用自己的得体、智慧和隐忍,为张学良稳固后方,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笔投资,从世俗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失败了。她等了一辈子,也没能等到那个男人的回头。 她开始“投资”自己。学英语、学理财,凭着惊人的毅力,在华尔街的股市里杀出一条血路,为自己和子女积累了丰厚的家产。而投资迪士尼旁的这块荒地,不过是她众多成功投资中的一次。 她所有的努力,其实都有一个最初的目的——等张学良恢复自由后,能有一个安稳的晚年。 她买下的那些豪宅,包括伊丽莎白泰勒的故居,都按照记忆中帅府的样式进行装饰,时刻准备着迎接男主人的归来。 所以,那场看似疯狂的土地豪赌,背后其实是一个女人最深沉的爱与执念。她不是在赌一块地的未来,她是在为自己心中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构筑一个现实的避风港。
1973年,76岁的于凤至在迪斯尼乐园附近偶然发现了一片荒凉的绿地。冒着众人的反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15 16:26:16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