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不算是顶级阳谋?厦金大桥开工的时候,台当局是不同意的,但大陆这边还是正常推进,起点定在厦门思明区香山游艇会,一共修了19.6公里,主线有17.34公里直接通向翔安机场,另外还有2.27公里的支线。整座大桥按照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跨海部分是八车道,限速定在每小时100公里,连收费标准都早早定好了,整个工程一直没停过。 首先,厦金大桥的建设逻辑直击台当局的政治软肋。金门与厦门隔海相望,最近处仅1.8公里,但长期以来受制于两岸关系,两地交通依赖海运。大陆提出建设厦金大桥,表面上是解决交通问题,实则是通过基础设施的物理连接,逐步打破两岸之间的心理隔阂。 例如,大桥主线17.34公里直接通向厦门翔安国际机场,支线2.27公里连接金门,这种设计将金门纳入厦门的交通网络,形成“半小时生活圈”。 更关键的是,大陆在推进大桥建设的同时,同步实施了通水、通电、通气等民生工程,金门70%的用水来自大陆,电价也比台湾本岛低很多。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金门民众深刻感受到,与大陆合作才能改善生活,而台当局的反对显得既无理又自私。 其次,大陆的推进策略让台当局陷入“两难选择”。如果台当局强行阻挠,就必须承担破坏民生的骂名。金门县议会曾发起联署,逾百名民意代表支持兴建大桥,甚至民进党籍前金门县长陈沧江也公开呼吁推动工程。 在这种情况下,台当局若动用行政手段阻止,必然引发金门民众的强烈不满。但如果放任不管,随着大桥建成通车,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将加速推进,台当局的“台独”叙事将进一步失去市场。 例如,厦金大桥通车后,预计每日可通行数万辆汽车,金门的旅游、物流等产业将直接受益于厦门的经济辐射。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渗透,比任何政治说教都更具说服力。 再者,厦金大桥的建设技术和速度展现了大陆的战略定力。大桥采用全预制深水沉管技术,280天完成全部水下基础施工,比港珠澳大桥同期进度快27%。主塔建设精度控制在±5毫米以内,主跨928米的刘五店航道桥是福建省最大跨径桥梁。 这种高标准的建设不仅是工程实力的体现,更是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信号:大陆推进两岸融合的决心不可动摇。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桥建设与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同步推进,未来将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金门民众可通过大桥直达机场,飞往全球各地。这种“以基建促融合”的策略,让台当局的“军事防御”叙事显得苍白无力。 从国际视角看,厦金大桥的阳谋效应同样显著。美国长期将台湾视为“战略棋子”,但厦金大桥的建设让美国陷入尴尬。 一方面,美国无法公开反对一项纯粹的民生工程;另一方面,大桥的建成将削弱美国对台影响力。例如,金门民众通过大桥获得的经济利益,会让他们更倾向于与大陆合作,而非充当美国的“反华前沿”。 欧盟则面临另一种困境:如果支持台当局反对大桥,就会暴露其“双重标准”——此前欧盟曾支持白俄罗斯与中国合作,但在台海问题上却试图阻挠类似项目;如果保持沉默,又担心大陆通过类似模式在其他地区复制成功经验。这种矛盾心理让欧美在厦金大桥问题上难以形成统一立场。 最关键的是,厦金大桥的建设正在重塑两岸关系的话语逻辑。过去,台当局常以“安全威胁”为由阻挠两岸交流,但大陆通过大桥建设证明,真正的威胁不是物理连接,而是人为制造的隔阂。 例如,大陆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强调“非军事化”原则,明确大桥不承担军事功能,这让台当局的“军事威胁论”失去依据。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台当局曾在2015年将厦金大桥列为“共同政见”,如今却因政治立场转变而反对,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进一步削弱了其公信力。 反观大陆,始终以民生为导向,从“小三通”到“新四通”,一步步兑现对金门民众的承诺,赢得了广泛支持。 综上所述,厦金大桥的建设堪称当代国际政治中的顶级阳谋。它以民生为切入点,以基建为载体,通过公开透明的推进策略,将台当局置于道德和民意的双重压力之下。 随着大桥逐步成型,两岸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而台当局的反对只会加速其政治影响力的衰退。这种“以发展破对立,以合作促统一”的智慧,不仅为解决台海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国际社会处理类似争端提供了范例。
台湾政坛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人物,叫郑丽文,当网红“馆长”在镜头前直接问她两岸立场
【1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