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一位新加坡女子:“为何新加坡年轻人讨厌中文呢?”没想到,她回答得很直白,毫无委婉之处。 新加坡的英语地位没法撼动,从学校到职场,从点咖啡到开会,英语几乎包办一切,普通话虽然是官方语言,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少。 年轻人发现,英语能搞定所有事,普通话顶多是个“加分项”,加上全球化影响,年轻人追的剧、刷的视频大多是英文的,普通话内容在他们生活里占的份量越来越小。 久而久之普通话的实用价值在他们眼里就淡了,学起来自然没啥动力。 1979年的“讲华语运动”让普通话取代了福建话、广东话等方言,成为华族共同语言,这政策确实让沟通更顺畅,但也让很多人失去了方言带来的情感联结,祖父母辈讲方言,分享家族故事,那种亲切感是普通话给不了的。 对年轻人来说普通话像是“被规定要学”的东西,少了点“家”的味道,有些人甚至觉得强推普通话像是在“切”他们的文化根,这种情绪不是讨厌,而是有点抵触那种“被强加”的感觉。 教育体系也脱不了干系,新加坡的双语教育要求华族学生学普通话,但课堂往往围着考试转,背课文、默生字、分析古文,枯燥又费劲,普通话考试难度不小,不少人觉得自己“学不会”,时间一长,普通话就成了负担。 年轻人其实不完全排斥普通话,他们知道它在职场有优势,比如跟中文市场打交道时能派上用场,但这种“实用主义”心态说明,他们学普通话多是为了“有用”,不是因为喜欢,相比之下英语学起来轻松,又直接跟未来挂钩精力自然都往英语倾斜。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普通话不只是语言,还是身份的象征,但这个象征在现代有点模糊,他们在英语环境长大,家里可能都不说普通话,甚至方言都听不到。 对他们来说普通话就是学校里的一门课,或者点菜时用用,没太多情感联结,加上大陆移民增多,普通话越来越标准,本地特色的“新加坡华语”反倒显得不“正宗”。 这让一些年轻人觉得,自己的普通话不上不下,学起来有点尴尬,他们不是讨厌,而是搞不清普通话在自己生活中算啥。 新加坡生活节奏快得吓人,工作、学习、社交,哪样不占时间?学普通话得额外挤时间背单词、练口语,对忙碌的年轻人来说太“奢侈”,英语能满足大部分需求,普通话的优先级自然就低了,不是讨厌是没时间。 说到底年轻人对普通话的“冷感”不是单纯讨厌,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拒绝普通话。 很多年轻人还是认可它的文化价值和职场优势,只是他们需要更有趣、贴近生活的学习方式,比如通过短视频、流行文化接触普通话,而不是死板课本。
有人问一位新加坡女子:“为何新加坡年轻人讨厌中文呢?”没想到,她回答得很直白,毫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8-15 14:17:37
0
阅读:231
用户38xxx86
中文的想要赶英超美,一套基于中文字符的汇编语言必不可少,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