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清宫剧里面经常会听到“XXX大学士”的头衔,其中XXX一般是紫禁城内的殿阁,比如文华殿、武英殿之类的。那么不同的大学士之间的含金量有有区别吗?实际地位谁更高呢?
其实有个比较简单粗暴的判断方法,就是殿>阁,凡是叫xx殿大学士的,地位一般都高于xx阁大学士。其中比较高级,偏文化的名字,大于武职的名字,比如文华殿就比武英殿要高级。
不过这个殿和阁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清朝刚入关的时候,一共是三个院,就是弘文院、秘书院与国史院,这三个院分别有大学士。这里面比较有名的就是顺治二年的状元傅以渐,后来他当到了国史院大学士,也是康熙的老师,同时也是傅斯年的祖先。
到了顺治十六年的时候,就改设为四殿二阁,分别是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与东阁,这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大学士头衔了。但是不知道为啥,两年后又恢复了成了原来的三院大学士。
到了康熙时期,先是改成了四殿,分别是: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后来又改为三殿两阁,三殿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和武英殿,两阁分别是文渊阁和东阁。所以这个“阁”本身就有细化大学士层级的意思,“殿”作为更早出现的机构,比“阁”高级也很正常。
到这时候,大学士三殿两阁的格局基本确立。刚开始,大学士是正二品,职责主要是“票拟”,也就是代批奏章,有点类似皇帝的政治顾问。所以需要的时候就多,不需要的时候就少,人数没有明确的限制,全看皇帝需要。有的殿阁有七八个甚至十来个大学士,有的殿阁可能就没有。到了雍正时期,实权慢慢转到军机处,大学士除非兼任军机大臣,否则是没有什么决策权的,只是一个荣誉头衔。
到了乾隆时期,中和殿被裁撤,增设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大学士大学士升为正一品,总员额限四人。后来为了进一步细化层级,又增设了协办大学士,从名字也能看出来,“协办”就是副职,所以协办大学士品级是从一品。后来很多官员都是先当协办大学士,再升任大学士,比如左宗棠和蒋溥就是如此。因为协办大学士≠大学士,所以协办大学士前面不会有殿阁的名字。
等乾隆蹬腿之后,嘉庆正式规定,每个殿阁只能设立一名大学士,但是因为乾隆也规定了一共只能同时有四个人,所以一般都会有空缺的殿阁。后来为了区分大学士之间的主辅关系,通常只授予一殿大学士,这就是首席,另外三人都是阁大学士,也就是一殿三阁。
言归正传,殿阁之间的排位大致是这样的:
1 保和殿大学士:
这是地位最尊贵的大学士,仅清初至乾隆中期授予重臣,比如张廷玉、鄂尔泰、傅恒。从傅恒死后,就不再授此衔了,算是给四人编制空出来了。
2 文华殿大学士:
保和殿大学士空缺后,文华殿大学士就是排名第一的首席了,比如和珅、李鸿章都曾经当过文华殿大学士,蒋溥他爹蒋廷锡也是文华殿大学士。
3 武英殿大学士:
封建年代,武官地位低一点也正常,所以武英殿大学士一般是次席大学士,比如明珠、曾国藩、福康安都当过。
4 文渊阁大学士
前面说过,殿>阁,所以三殿完了,就轮到三阁了。其中文渊阁听起来就很有文化,位于三阁之首。而且文渊阁大学士是唯一一个除了虚衔之外,真的有实际职责的,就是掌管皇家藏书楼文渊阁,因此一般都是饱学之士,比如陈廷敬、倭仁都当过这个职位。
5 体仁阁与东阁大学士
这俩其实区别不大,比如刘墉、张之洞就曾经任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出名的不多,到后来更是长期空缺,毕竟听起来就不高级。最后一任东阁大学士是左宗棠。
6 协办大学士
这个很明显,协办那就不是正式的,肯定地位更低一些,不过协办大学士也不是正式的大学士,因此不受四人编制限制。一般来说协办大学士是满汉各一人,一般从由 六部尚书或总督中选任,可以继续晋升为正式的大学士。比如福康安就是在吏部尚书任上被授予、 协办大学士的,后来又因为战功授予了武英殿大学士。
下次听到电视剧里面那些XXX大学士们,大家直到怎么给他们排排坐吃果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