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对“软件定义汽车”(SDV, Software Defined Vehicle)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甚至被营销话术带偏了。以为只是车机更好用。我相信大多数行业外的用户是这么理解的。老王周围很多汽车行业的人都把 SDV 等同于“大屏 + 流畅车机”,觉得能像手机一样装 App、刷系统就叫 SDV。
实际上,车机只是 SDV 的一个表现层,不是核心,营销上容易展示地图、音乐、语音助手这些“可见”功能,但忽略SDV 本质是对整车功能、架构的重构。更搞笑的是,有人把把 OTA 等同于 SDV,当然,我们得承认,OTA(Over-the-Air 空中升级)是 SDV 的组成部分,但 SDV 远不止远程升级这么简单,这只是平常用户接触到的比较多的概念,甚至困扰到用户的痛点概念,比如OTA在马路上升级开不了车之类的痛点,另外还有人以为只有新能源车才是 SDV,事实上,燃油车、混动车同样可以通过集中式计算架构+可升级软件实现 SDV 的特性。
那么真正的SDV 定义与核心要素,或者我们说重要支柱,最最重要的,就是从“几十个分散 ECU” 到“少量高性能计算单元 + 网络化 I/O 模块”便于全车功能跨系统协作的EEA电子电气架构;第二就是安全和冗余,失去了安全,什么牛逼的配置都是打水漂,在黑盒时代,如何让用户更深入理解你的车辆EEA架构是最重要的,当然安全标准也很重要,之前提到的ISO 26262就算是一个基础吧。第三是独特价值,在EEA架构中,每辆车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价值,但论述起来既抽象又乏味,这使得传播上来看十分的棘手。
其实我能理解厂家为什么喜欢引导用户去体验车机,因为技术底层太复杂,不如“流畅车机”更直观,但最终导致额就是消费者感知路径单一,说白了,现在的一些负面感受,是厂商亲手造成的。 必须训练出初代用户能理解软件路径和SDV深层次逻辑的传播者,才能在下一个时代站稳新的EEA架构的宣发。 后续建议厂家一起探讨一下SDV 概念真伪辨析表,什么功能是真的高级EEA架构,什么又是伪概念。
车评精选汽车评价懂车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