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少校被活捉,说出绝密身份:我是902!肖劲光亲自接见 “1948年1月的夜里

思念蚀骨灼心 2025-08-15 02:46:09

国军少校被活捉,说出绝密身份:我是902!肖劲光亲自接见 “1948年1月的夜里,你到底是谁?”警戒排长抬灯盯着眼前这位衣衫破败、脚底渗血的国军军官。那人深吸一口冷空气,低声却坚决地回答:“中央情报部,代号902。”一句话,哨兵愣住,连忙将他送往上级。几个小时后,辽南军区的电话线被接通,另一端的同志只回了两个字:“核实。”从这时起,一条隐秘而惊险的情报暗线,终于浮出水面。 赵炜,本名赵敏,1919年出生在河北文安。家里书卷气很重,父亲盼他“习武报国”,于是他考入黄埔军校。毕业那天,蒋介石亲发“中正剑”,年轻的赵炜难免热血上头,以为自己很快能在正面战场痛打日本人。然而现实冷得刺骨:他被分到第五战区一个补充团,整整半年,连一次真刀真枪都没赶上。看着长官们忙着争补给、抢地盘,他第一次对“党国”生了疑心。 抗战结束后,赵炜调到东北保安司令部。表面看,这是一条升迁捷径:少校军衔,直管机密室。可他很快发现,文件夹里除了军事部署,更厚的是各级将领贪腐名册。就在此时,老同学朱建国找到他:“蒋氏已撕破脸要内战,你真甘心替他卖命?”朱建国已是我党隐蔽战线成员,他没有大道理,只摆出一沓沓照片——日寇刚走,国统区到处饥民。赵炜沉默良久,答了一句:“给我一条路。” 1946年春,赵炜在北平秘密与石坚接触。三次谈话仅围绕一点——如何把情报准时、安全地送到陕北。他得到的指令很简单:不求多,但求真,严守单线。临别时,石坚指着胸口被烙铁烧出的疤说:“记住,这行当最怕嘴软。”赵炜默默点头,他知道自己已无回头路。 到了沈阳,赵炜手握两把“钥匙”:一把是东北作战态势图,一把是各军团兵力驻地表。第一份情报就是杜聿明第四次进攻辽东的详细计划,他用最普通的毛边纸画成示意,夹进报销单送了出去。没几天,蒋军的集结线就被我军切断三处,杜聿明摔电话筒骂娘,完全想不到漏洞来自司令部核心。 真正震动南京的是那张伪造电报。事情起于一次“意外”——赵炜去13军列车上找同学,被军长石觉喝得难堪下车。石觉嚣张的姿态让赵炜立刻想起我军已在新宾、兰山布下伏击,便炮制了一道急令:13军火速抢占兰山制高点。文件盖满公章,电台嗡嗡发射,13军照办不误。结果大家都知道:89师全军覆没,162团弹尽援绝,东北战场的主动权自此易手。蒋介石雷霆大怒,杜聿明叫苦不迭,追查“肇事者”却始终无解——赵炜的岗位本就负责起草命令,谁也挑不出茬。 危险随之而来。1947年秋,沈阳地下电台被破获,朱建国等数人被捕。保密局长郑介民亲自盯案,圈定嫌疑名单里赫然有赵炜。得到风声那一刻,他正在北平南苑机场准备向蒋介石递交“东北重点防御计划”。他先去联系组织,却发现所有接头点已成死角。是走?还是赌一把继续潜伏?他选择后者——回沈阳。 刚进未婚妻家,他就接到所谓“卢科长”的追问电话。直觉告诉他:身份暴露了。赵炜随手扣下听筒,翻窗而逃,连夜游过浑河,脚底被冻得开裂。十五天里,他靠半截干粮、几根树皮挺进解放区。终于遇到解放军游动哨,枪口对准时,他反而松了口气,抬手报出代号:“902。” 核实结果飞速传回辽东军区。肖劲光司令得知“902”安然脱险,非常欣慰,特意准备了一桌简单的热菜。见面一句“弟兄,辛苦了!”让赵炜眼眶立刻泛红。他交出的情报袋里,是完整的“东北重点防御计划”和航空兵调动表,比先前任何一次材料都详细。数月后,辽沈战役打响,这些数据在林彪、罗荣桓的作战室里铺满桌面,作战方案因此更加精确。 值得一提的是,赵炜在被俘那夜留下的那张照片,后来被同志们裱进木框,挂在情报处走廊。照片里他目光坚定,却看得出连日奔逃的疲惫。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摆摆手:“要说悔,就悔当年黄埔毕业太天真;要说值,今天我活着站在这里,就是答案。” 赵炜此后继续在情报部门供职,直至1955年转业地方。很多年过去,这段经历仍被视作隐蔽战线的经典案例。对40年代的国民党来说,一名少校的背叛像针扎破了华丽外衣;对新中国来说,则是无数无名英雄共同编织的安全网。信息战未必刀光剑影,却同样生死一瞬。那一句“我是902”,是暗夜里最沉的锚。

0 阅读:20

猜你喜欢

思念蚀骨灼心

思念蚀骨灼心

思念蚀骨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