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撕旗,白天沉默。 7月22日晚,首尔中国驻韩使馆外,“自由大学”的年轻人撕毁印着五星红旗和中方外交官头像的横幅,高喊口号,把一场内政的焦虑,硬生生打造成对华的泄愤场。半个月后,青瓦台才开口:立案、追责、严惩。话没错,但节奏说明了一切——不是不知所措,是在两条线间踮脚:一条是国内政治的玻璃栈道,一条是对华关系的钢丝绳。 这出戏不是偶发。 “自由大学”成立于今年1月,骨干多来自尹锡悦的支持群体。自从尹在去年末把“戒严”与“中国干预选举”的叙事绑在一起,这股力量就学会了把一切不顺外包给中国——从“选举舞弊”到“间谍抓捕”,谣言与情绪打包上市。22日晚的使馆外围,撕旗、涂鸦、投掷物品,已经远远越过“和平集会”的边界:那不是表达,是挑衅;不是意见分歧,是对外交准则的踩线。 更扎眼的是执法的“选择性失明”。 同样是街头集会,首尔警方平时可以强硬到让扩音器熄火;轮到“反华”噱头,现场只剩外圈警戒线。该拦的没拦,该制止的不制止,双重标准本身就是政治姿态。你说担心再激化对立情绪?可以理解。但让国旗被撕、使馆被围,而警力“看戏”,这不是稳控,是透支国家的外交信用。 中方的回应没有拐弯。 “五星红旗不容亵渎”“请依《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保障使馆与人员安全”,措辞克制,边界清楚。对外表态的同时,中国驻韩使馆也对韩外长“困扰论”进行了教科书式回击:不放大、不失礼,逐句拆解,既把国际法摆上桌,也留出回旋余地——告诉你哪条线不能碰,同时也不把门一关到底。 把镜头拉远,三股力量把韩国推到了今天: 其一,尹锡悦政治遗产的惯性——把内政危机外化为对华冲突,最省成本; 其二,经济焦虑的迁怒——芯片库存高、汽车出海堵、旅游业回暖慢,部分产业宁愿怪“中国产能”,不肯照镜子; 其三,境外资金与民间组织把“反华”包装成“爱国”,给街头提供标语与扩音器。三者合流,右翼就有了舞台。 李在明为什么“慢半拍”? 因为他清楚自己的标签:进步阵营、容易被扣“亲华帽”。过早出手,立刻给对手递刀柄;拖太久,又会损伤对华互信。更现实的是,他在排日美行程,不想让一场街头戏码绑架谈判议程。所以你看到了“组合拳”的节奏:先由总统办公室澄清外长发言“无挑衅意图”,再由外交部门重申“战略对话框架”,随后抛出实招——对中国团队游客临时免签、提升双语警力与游客服务,把经济与民意端先稳住。 这张“投名状”,用意很直接:给北京一个可见的善意,也给国内一个“不是软”的交代。因为李在明比谁都清楚:离开中国市场,韩国的“国家安全”才是真的危险——三星的库房、釜山的码头、济州的酒店,都不会被口号拯救。 但靠一纸免签,修不平街头撕裂。要想止血,几件事非做不可: 第一,依法办事做成“无差别原则”。无论什么旗号,只要触犯了使馆安全与国旗尊严,警力就必须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取证、第一时间拘捕。执法一致性,是最好的政治中立。 第二,把虚假信息纳入“快处”清单。对“干预选举”“间谍抓捕”这类影射性的造谣,要建立溯源与连带追责机制,谁造、谁传、谁付费。 第三,建立对华“热线级”危机沟通。使馆周边出现异常集结,通报、增援、隔离、劝离要形成SOP,让街头政治没有挟持两国关系的机会。 第四,经济层面拿出“真互利”。在芯片、汽车、文化内容等互补产业上,给中国企业与游客看得见的通关效率、数据合规与消费便利,避免“政冷经也冷”的错误循环。 这场闹剧的核心不是“谁更会喊”,而是“谁更会算”。右翼挑衅能涨流量,却换不来订单;警方的装睡能躲一时,却躲不过国际法;外交辞令再漂亮,也替不了企业发工资。中韩之间的经贸网络密得像渔网,一刀下去,两边都漏。明智的做法,是把刀放下,把网补牢。 最后,给这件事留一行底线提醒: 国旗不可撕、使馆不可围、谣言不可纵。 三不可守住了,政治才有余地,经济才有温度。守不住,任何“修复”的努力都会被下一次街头表演轻易摧毁。李在明政府需要的不只是“表态”,而是把规则写进现实;韩国社会需要的不只是“宣泄”,而是把情绪关回制度。这样,中韩关系才会从玻璃栈道,走回钢筋水泥。 参考资料:《 传播涉华虚假信息 涉嫌侮辱外交使节 韩立案调查右翼团体-人民网 》
韩国的反华活动,从尹锡悦被弹劾开始逐渐升温,到现在不但没有消退迹象,反而愈演愈烈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