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浩然为毛主席守灵,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待到灵床近处,几乎所有的人都

如梦菲记 2025-08-14 11:18:23

1976年,浩然为毛主席守灵,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待到灵床近处,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无声淌泪,或小声抽泣,有的放声哭嚎,有的人悲痛欲绝,被左右挽住搀住,有人不顾一切地扑向灵床,被强有力地拉住,则昏倒在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浩然正和几位朋友围坐在文化局的会议室里,桌上摊着刚写好的剧本,大家正讨论着某个情节该如何修改。   突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了,几位领导同志走了进来,他们的脸色苍白得吓人,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浩然愣住了,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直到有人哽咽着说出那个让所有人心碎的消息。   那一刻,浩然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他机械地收拾着桌上的稿纸,脑子里一片空白,当天深夜,他独自坐在文化局大院深处的台阶上,眼泪在脸上肆意流淌。   "漫长的革命道路,八亿人将怎样走下去?我又该怎么走下去?"这些问题像钉子一样扎在他心里。   第二天,电话铃响了,治丧委员会的通知让浩然再次愣住,广播里念到他的名字时,他甚至下意识地回头确认,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这个出身河北宝坻、小时候放牛割草的农村娃,竟然被选为守灵人之一,这不是什么荣耀,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里,灵床被紫色绒幕包围着,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和苍凉的哀乐声。   浩然和其他几位守灵成员列队站立,眼前的毛主席静静地躺在那里,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四周摆满了松柏和素花,从早到晚,吊唁的人群一队接着一队地涌入灵堂,每个人胳膊上都绑着黑纱,胸前别着白花。   浩然亲眼见证了让他终生难忘的场景,待到灵床近处,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无声淌泪,或小声抽泣,有的放声哭嚎。   有的人悲痛欲绝,被左右挽住搀住,有人不顾一切地扑向灵床,被强有力地拉住,则昏倒在地,年纪大的老干部刚走到灵床前,突然脚下一软就要晕倒,被身边的人搀扶着才缓缓离开。   小伙子忍不住痛哭,被拉开后还是不住回头,更多的人呜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整个人低着头,眼泪一串串地掉在地板上。   浩然看到了大寨的郭凤莲,她几乎被人抬出灵堂,他也见到了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和李讷,姐妹俩只是木然地站在灵床前,深深鞠了躬,眼泪已经流尽,脸上只剩下呆滞和恍惚。   浩然和几位守灵者站成一排,被这千万人同一的悲哀所震撼,也都陪着流泪,时间久了,泪水流干,两腿两臂就如同触电般抽搐。   这种撕心裂肺的痛哭,对浩然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父母双亡,差点流落街头的日子,是新政府的干部帮他拿回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从那个"千年文书会说话"的旧社会里被救出来后,他就认定这辈子感激毛主席的恩德,每一个人生转折,从写作、参加工作、进北京、出版小说,都绕不开新中国和毛主席。   守灵休息时,浩然和毛主席的侄子毛远新一起在餐桌上简单吃饭,毛远新只说了一句"很难呀",就没再多说什么,大家都心照不宣,只管各自低头把菜夹进饭碗。   外面灵堂的哭声,时远时近,像雨一样敲打着每个人的心,那种沉默比任何话语都更有分量,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是一次告别,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普通人心里都有一根轴,那就是毛主席,就是那个带着大家翻身得解放、教大家认字、盖房、分地、吃饱饭的"顶梁柱",当这根轴突然断裂时,那种失去依靠的茫然和恐慌,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让人无法招架。   守灵结束后,浩然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决心:"国丧办完,我必须离开北京,回到农村去,回到农民群众中间去,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保住手里的笔,用好手里的笔。"   他明白,真正的悼念不应该停留在仪式里,而应该化作一种更沉重的责任,那些喊过"为人民服务"的人,如果这时候转身离开,就太轻了。   多年后,当浩然晚年还在写那些"长在泥土里的庄稼"时,他心里还是1976年那个夜晚,他不关心自己是不是被称为先锋,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写农村"。   他只知道,毛主席最关心的是老百姓的饭碗和苦日子,那他写下的每一行字,就不能脱离那片土地,历史的痕迹不能擦,正因为亲历过苦日子,才更明白今天的改变来之不易。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976年9月悼念毛泽东纪实

0 阅读:2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