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国军少校被俘,连长正要审问,他摇了摇头,说:“同志,你级别太低,不用知道太多,只需上报首长我的代号902!” 赵炜,1919年出生在河北文安县一户穷得叮当响的农家。小时候家里连饭都吃不上,但他硬是靠着倔劲儿和对读书的渴望,考上了县城中学,成绩还特别拔尖。1939年,20岁的他考进黄埔军校桂林分校第十六期,满脑子想着报国抗日。在军校里,他军事素质过硬,毕业时成绩优秀,蒋介石还亲自给他颁了中正剑,上面刻着“不成功,便成仁”。那时候,他是同学眼里的尖子生,前途一片光明。 1940年,赵炜被分到第五战区第31集团军13军独立团机枪连,本以为能大干一场,结果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冷水。部队破得像个乞丐窝,士兵衣服烂得补丁摞补丁,枪都老得打不响。可军官呢?一个个忙着贪军饷、扣口粮,赵炜亲眼见过一个连长把士兵的粮食私吞了,他气不过上前问,结果被怼得哑口无言。从那以后,他对国民党这帮人彻底失望,开始琢磨自己走的这条路是不是错了。 1942年,赵炜去看老同学朱建国,这趟拜访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朱建国家里堆满了中共的宣传册子,赵炜翻开《大众哲学》,一下子被里面的想法吸引住了。两人聊了一整夜,聊国家咋这么苦,聊老百姓的出路在哪。朱建国把他引荐给了中共地下组织,经过好几轮考察,赵炜在1946年正式加入共产党,拿到了代号“902”。从这时候起,他的人生不再是为自己,而是为更大的信念。 1947年初,赵炜被调到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当上了作战科少校参谋。这活儿听着挺威风,其实是给他提供了绝佳的潜伏机会。他每天处理作战地图、军令文件,表面上认真干活,背地里却把这些情报偷偷送往解放区。1947年3月,杜聿明计划第四次进攻辽南,赵炜提前拿到作战方案,抄在薄纸上,藏靴子里送出去。解放军靠这情报在兰山设伏,可国军13军差点跑偏了路线。赵炜急中生智,假传一道杜聿明的军令,让13军硬攻兰山,结果正中埋伏,两个师全军覆没。这仗打得漂亮,直接把国民党在辽南的势头给摁死了。 四平战役前,赵炜又干了件大事。他把国军的城防图藏在一本破书里,交给地下交通员送出去。解放军拿了这图,调整战术,轻松撕开了防线。这些情报看着不起眼,可每次都能救命、翻盘。赵炜干这活儿,心思得有多细,手得有多稳,压力得有多大,一般人真扛不住。 1947年9月,沈阳的秘密电台暴露,台长叛变,赵炜的身份眼看要兜不住了。他赶紧撤离,从沈阳跑出去,穿上破棉袄,挑泥泞小路往南满解放区赶。路上冻得要命,他还得躲巡逻队。有一次过太子河,跟国军士兵撞个正着,他硬着头皮装侦查军官,指挥士兵帮他过河,居然蒙混过去了。好几天没吃没睡,他终于到了解放区边上,却被巡逻队抓住了。 被押到连部时,赵炜穿着国军制服,肩上的少校军衔特别显眼。连长一顿审问,他却淡定地说:“同志,你级别太低,不用知道太多,只需上报首长我的代号902!”连长一头雾水,只能把话往上报。消息传到辽南军区司令部,司令员肖劲光联系中央情报部门,李克农亲自确认,赵炜真是自己人。他交出了国民党东北兵力的详细情报,解放军后来的仗打得更顺了。 解放战争结束后,赵炜没闲着,继续在国家安全部门干情报活儿,常常熬夜分析密电,保国家安全。反右和文革时,他被下放到山西干体力活,但信念一点没动摇。改革开放后,他恢复工作,直到从国家安全部离休。退休后,他全国跑着讲爱国主义,讲隐蔽战线的故事,激励年轻人。他的经历还进了西柏坡纪念馆,成了教育后人的活教材。 2009年,赵炜在北京去世,活了90岁。国家给他办了隆重的葬礼,表彰他一生的贡献。他的名字跟隐蔽战线的传奇绑在一起,刻在了历史里。
1947年,国军少校被俘,连长正要审问,他摇了摇头,说:“同志,你级别太低,不用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8-14 08:55:38
0
阅读: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