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拍摄于江苏宿迁博物馆
顺山集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城西北约15公里梅花镇境内重岗山北麓坡地之上,是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环壕聚落遗址,总面积达17.5万平方米。
2010年至2013年,南京博物院联合宿迁市博物馆、泗洪县博物馆对其进行了三次发掘,清理出包括92座新石器时代墓葬在内的一批重要遗迹与遗物,如环壕、房址、墓地等,还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陶塑艺术品及碳化稻等。其中,遗址中的环壕是淮河下游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被称为“中华第一壕”;出土的陶灶是国内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可移动式陶灶,被誉为“中华第一灶”。
顺山集遗址对江苏省有着重大的文明贡献:
• 推进江苏文明史:它是目前江苏境内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将江苏文明史至少向前推进了1500年,被誉为“江苏文明之根”。
• 见证“鱼米之乡”起源:遗址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水稻田,出土了碳化稻米,以及鱼、鳖、蚌等水生物残骸,还有陶网坠等捕鱼工具,这些实物印证了江苏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表明当时淮河流域的人们已有意识地培育稻种,并以捕鱼等为重要谋生手段。
• 体现原始审美与艺术追求:出土的陶器除实用之物外,还有众多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器物,如泥塑人面和小熊、小鸡等造型的兽面,以及精心制作的圆雕鹿角器等,说明当时的先民具有一定审美意识,已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很多物品被赋予艺术属性。
• 影响江苏其他地区文化:顺山集文化经历了大约1000年的发展历程,它北上衍生了苏北沿海地区大伊山类型,东进形成了青莲岗文化,还对龙虬庄文化的稻作农业产生了影响,进一步证明淮河下游地区存在一个特征鲜明、融合南北、吸纳中西、自成体系的史前考古文化谱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