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最落魄的院士!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毅然决然选择回国,帮助国家解决计算机芯

星球拾光 2025-08-11 12:38:53

他是中国最落魄的院士!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毅然决然选择回国,帮助国家解决计算机芯片的难题,结果却被柳传志踢出局,如今,年过八十的他,仍旧在为我国国产芯片奋斗,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宁波的老巷子里,藏着倪光南童年的记忆。   后来他走进南京工学院的校门,无线电专业的图纸上,渐渐勾勒出他和中国计算机事业的缘分。   毕业后到中科院计算机所报到那天,他攥着介绍信的手微微出汗,谁也想不到这个年轻人会成为国产芯片的守护者。   在所里参与119机研制时,他常常泡在实验室。   电子管的微光映着他年轻的脸,插件板上的线路像一条条小路,他沿着这些路,走到了技术的前沿。   加拿大国家研究院递来橄榄枝时,他正在调试一台进口设备。   对方说,薪资是国内的七十倍,实验室条件更是没法比。   可他望着窗外研究所墙上"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连夜写了回信,字里行间都是要回国的决心。   回国后的那几年,中科院下属的计算机公司快撑不下去了。   柳传志找到他时,办公室的桌椅都带着斑驳的漆痕。   倪光南看着堆在角落的零件,想起自己带回的那些仪器,没多犹豫就答应加入。   他带着团队窝在简陋的办公室里,饿了啃馒头,困了趴在桌上打盹,终于搞出了联想汉卡。   这东西一出来,计算机能认汉字了,公司也跟着改名"联想",订单像雪片似的飞来。   可热闹的办公室里,倪光南的眉头却越皱越紧。   倪光南认为,中国必须有自己的芯片,如果一直用别人的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建议投入大量资金到研发上。   严柳传志却觉得,先把钱赚到手才是正经事,钱应该用到商业活动中。   1995年的那个会,倪光南坐在第一排,听着董事会宣布免去他的总工程师职务,脸上没什么表情,手里的钢笔却把笔记本戳出了个小洞。   离开联想那天,他抱着一摞图纸站在楼前,秋风卷着落叶扫过他的裤脚。   六十岁的人了,没了稳定收入,家里的积蓄早就填进了科研的窟窿。   有人劝他,找个清闲的差事养老吧,他摇摇头,转身回了中科院的老办公室。   桌上的台灯又亮了起来,只是这次,他得自己掏电费。   中芯微的人找到他时,他正在给学生讲芯片设计。   对方说想搞自主研发,他眼睛一下子亮了。   团队里的年轻人记得,倪院士拒绝了高薪,还拉着老朋友帮忙招人,办公室的白板上写满了技术方案。   2001年"方舟1号"流片成功那天,他盯着测试数据,突然抹了把脸,谁都看见他眼眶红了。   这颗芯片后来用在了不少政府设备上,可还没等搞出更先进的型号,负责人李德磊卷着钱跑了。   有人堵在研究所门口骂他是骗子,他不吭声,默默写了份报告给科技部,把责任全揽了下来。   从那以后,他很少再牵头具体项目,改成四处呼吁搞自主操作系统。   有人说他老了,跟不上时代,他就在各种会上拿出芯片样品,一遍遍讲为什么要自己做。   中兴事件爆发那年,他在会场外被记者围住,头发已经白了大半,声音却很有力:"你看,我早就说过吧。"   八十多岁的倪光南,还住在老房子里。   书架上摆着泛黄的技术手册,桌上的保温杯印着研究所的老 logo。   他会戴着老花镜看最新的芯片论文,也会在华为发布鸿蒙时,认真地坐在台下鼓掌。有人问他,这辈子这么折腾,值吗?   他总是望向窗外,那里能看到中科院的实验楼,楼顶上的五星红旗在风里飘着,像他年轻时见过的那样。   他的书桌上,压着一张老照片。   照片里的他站在119机前,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笑容清亮。   旁边放着一张新拍的,是他在机器人大会上的样子,背有点驼了,眼神却和当年一样,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像盯着一片需要耕耘的土地。   这片土地上,他种了一辈子芯片的种子,哪怕经历过风雨,也从没停下浇水施肥的手。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星球拾光

星球拾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