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中国造出来第一架轰炸机,钱学森称他为恩师!请你停留片刻,为我们中国的‘波音之父,送上一束花,留下一颗爱心,为他说一声“民族英雄”吧! 在波音博物馆中,一个亚洲人的铜像格外引人注目,馆内还有专门介绍他的展板。对于很多中国人,他的名字似乎有些陌生,但你也许不知道,他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波音之父”。 王助出生在旧中国风雨飘摇的年月,后来靠自己的努力考入了海军水师学校。1909年,因为成绩优异,他被选为出洋考察的随行人员,和几位洋务大臣一起外出参观,后来就留在了英国学习技术。 在英国期间,他被指派担任两艘舰艇的监造,是清廷非常看重后起之秀。后来他开始攻读机械工程,第一次接触到了飞机。登上飞机后,王助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迷上了这个威力巨大的铁家伙。 一战后,新型飞机逐渐被应用于战争,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体现。北洋政府也开始物色人才,希望培养一批自己的航空技术员。 此时的王助对飞机已经非常熟悉,在政府的资助下,他又前往了美国继续深造。同批学员中,王助几人专攻航空技术,其他人则学习潜艇制造技术。 后来国内时局动荡,北洋政府自身难保,对这些留学生的物资供应断了。一些同学迫于生活压力先后回了国,但王助和另外几名同学咬牙坚持了下来,他不愿意半途而废。 此时的王助有些破釜沉舟的意思,他知道自己必须把技术学到手。无论学业多重,他都要抽出时间去工厂参观,上手操作。他还专门到当时最先进的通用飞机厂学习观摩,亲自上手熟悉各个环节。 1916年王助顺利毕业,成为了飞机制造领域的专业人才。这时的航空制造是新兴技术,王助等一批毕业生成了非常抢手的香饽饽,很多工厂都想要他。同期的一个留学生被一家知名飞机制造厂聘为了工程师。 王助也很快找到了工作,成为了太平洋航空器材公司的总工程师,这家公司当时刚成立不久,还没什么名气,做大做强后公司改了名字,就是现在的波音公司。 他的第一个项目有些不顺利,原计划这架水上飞机是要卖给美国军方的,但对方觉得技术不行,驾驶时危险性太大,就把这个单子拒绝了。 这件事让王助很受触动,他开始埋头研发,最终设计出了一款更加先进的水上飞机,军方测试过之后非常满意,一次就找他们订购了50架。 这个大单让还是小公司的波音挣得了第一桶金,一次就挣了57万。正当大家为这次成功的订单欢呼雀跃时,公司总部忽然收到一封辞职信,王助要离开! 虽然是技术负责人,但美国人很忌惮华人,测试时竟然把王助拦在了外面,还表示害怕他偷学技术。王助为此愤慨不已,这次突然离职,也有对公司和美国不满的成分。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国内亟需航空人才,正在大力号召国外留学生回国效力。同为爱国青年,王助和另外几名已经功成名就的同学一起踏上了回国之路。 他们的回归,为国内航空工业带来了希望。1918年,在几人的努力下,国内第一家飞机制造厂成立了,王助被任命为副处长。 但遗憾的是,政府虽然有心发展航空工业,却拿不出那么多的经费,没钱成了阻碍国内航空发展最大的拦路虎。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助和同仁们可以说是筚路蓝缕,在最糟糕的环境中研究最先进的科技。 但事在人为,他们很快将学到的欧美先进经验转化成了成果,第一艘双翼飞机诞生了。在此后的10多年里,陆陆续续有15架飞机从王助的制造厂诞生。在制造飞机的同时,王助还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甚至研发出了可以让飞机在水面上降落的“浮坞”。 上世纪30年代,柯蒂斯公司到中国拓展市场,在政府的出面下,国内的第一家航空公司诞生了。公司里还有王助曾经的同窗好友,他热情邀请王助前来共事。一番思索下,王助离开了制造厂,到这里担任起了总工程师。 抗战爆发后,王助在政府出资的飞机制造厂任职,负责研发各类战机,其中的一款中型轰炸机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打得日本战机落荒而逃,极大地挫败了日军的锐气。 抗战结束后,王助不想看到国内兵戈相向,便动身前往了台湾,在大学中教授航空工程知识。后来他患上了肝病,因为病情过于严重,在台南的家中去世了。
他为中国造出来第一架轰炸机,钱学森称他为恩师!请你停留片刻,为我们中国的‘波音之
文史记叙录
2025-02-28 17:24:57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