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书话——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主题文献展Recitative宣叙曲:文学

历史文献驿站 2025-01-16 15:37:25

大师书话——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主题文献展 Recitative 宣叙曲:文学之路

1922年,因病辍学的巴金离开了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前往上海和南京等地求学,他在《文学旬刊》上发表诗歌《被虐(待)者底哭声》等12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9年,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在《小说月刊》上的发表意味着年轻的巴金带着激情与改造世界的动力踏入了文坛。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巴金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1932-1936年,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叙写了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在旧社会压迫下形形色色的的思想和生活,苦闷和希望,理想与人生。1933-1940年,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讲述了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但与此同时,巴金对自己文学身份的怀疑与焦虑从未止息,他尝试了种种创作题材和文学体裁,描摹出新旧交替的社会中无数被压迫与觉醒了的人们,抨击了帝制、军阀、封建、迷信制度下人性的扭曲,却始终没有认可自己“作家”“小说家”的称谓。陈思和在1994年回忆道:“直到前不久我去看望他时,他还是诚恳地对我说:我并不想做一个作家,搞文学不是我的初衷,我是想做些实际的事,对国家人民更有用。”

巴金1988年出版的个人随笔集《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回顾事实,充满着对自己过往一生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而《随想录》中的作品《怀念萧珊》《小狗包弟》先后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

图:巴金、萧珊和孩子们

0 阅读:0
历史文献驿站

历史文献驿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