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当了!”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正感到绝望之际,一个人的出现改写了结局。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生活中都离不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纺织技术突飞猛进,中国制造的风潮已经渐渐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 然而当时的中国因为技术限制,难以自行生产出纺织工业中极为重要的纺织原料——己内酰胺。原材料的缺失,意味着中国纺织业的发展被西方国家卡住了脖子。 2001年,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也为了助力中国纺织经济的发展。中石化花费了6亿美元的外汇,从美国引进了一套先进的己内酰胺生产线。 6亿美元也许在今天看来对于中石化并不算什么,但在那个年代,这笔钱却相当于中石化全年利润的三分之一。 当这条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之后,每个人都在畅想着中国纺织业腾飞的美好前景。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美国方面却突然宣布研制出了更为先进的己内酰胺生产技术。 这就意味着中石化投入了大笔资金之后,得到的只是美国淘汰的废品。中国生产出的己内酰胺依然在成本上远高于西方国家,而已经生产出来大量产品的也只能按照美国的出售价格甩卖,这将使中石化产生巨大的损失。 此时所有人都意识到我们被美国人耍了,他们之所以卖给我们己内酰胺生产线,就是为了击垮中国的纺织工业! 就在中石化的技术人员感到绝望的时候,此时已经78岁高龄的闵恩泽院士临危受命,带领着自己的科研团队进行关于新型己内酰胺生产技术的研究。 闵恩泽院士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同时也是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 1955年,闵恩泽教授在美国对于中国的重重封锁下,放弃了在美国的高薪职业,选择了回到生养自己的祖国,开始从事石油炼制研究工作,也由此开始了中国炼油工业和研制催化剂的历程。 在回国后的十年间,闵恩泽博士成功研发出了多种催化剂的生产技术,为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打破了西方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 在闵恩泽院士和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经历了数百天的艰苦奋斗,属于中国自己的第二代己内酰胺生产技术终于研制成功。 自此中国的己内酰胺生产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无论是质量还是生产成本上,都比美国的更加具有市场优势。 而这也不仅意味着中石化成功地度过了这一次难关,更标志着中国在这项技术上彻底地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的技术封锁。 从这以后,中国的纺织工业再也不需要看美国的脸色,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有着“中国制造”标识的衣服。同时,这也标志着中国石油化工产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2011年5月3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永久编号为第3099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闵恩泽星”,以此来表彰闵恩泽院士在能源化工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我们上当了!”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
波览历史
2024-07-17 19:49:55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