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每次中日发生矛盾的时候,在中国的日本人很少听说有人急着回日本

初一爱说 2025-11-28 16:57:58

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每次中日发生矛盾的时候,在中国的日本人很少听说有人急着回日本,起码表面上看,他们还是照常该干嘛干嘛。 每当中日关系这根弦绷紧的时候,总会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反差:身在中国的日本人,依然该上班上班、该买菜买菜,淡定得像没事人一样;反观在日本的中国人,往往风声一起,朋友圈里就开始讨论机票,甚至这就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了。 这一静一动之间,真不是谁胆子大谁胆子小的问题,把那层窗户纸捅破了看,完全是一笔关于“身家性命”的现实账。 先得看看这群在华日本人是谁,都在干什么。你去上海古北或者北京朝阳那一带转转就会发现,留下来的绝大多数是日企派驻的高管、资深工程师,或者是拖家带口已经在本地扎根多年的“深潜者”。 他们的职场命运早就和中国的产业链深度绑定了,尤其是管着苏州、昆山供应链条关键环节的那些人,手里攥着采购权限和生产节奏,这摊子事儿不是说扔就能扔的。 一旦撤离,不光意味着供应链断层,对个人来说,回日本能不能保住现在的职位还是两说,毕竟那边不仅要面对激烈的内部竞争,薪资待遇和晋升通道还真未必赶得上这边。 对他们而言,中国不仅是工作地,更是早就搭建完成的“第二舒适圈”。在这个圈子里,孩子上的是日本人学校,学费大都能报销;看病去的是能直接用保险结算的双语医院;甚至下楼遛个弯,便利店里的清酒和理发师嘴里的问候语都是他们熟悉的味道。 要主动拆毁这个历经多年、耗资巨大的生活壁垒,成本高到令人咋舌。即便2024年在华人数有所波动,但对于这批既得利益者来说,“不动”才是止损的最佳方案。 再看看在日本的同胞,情况就完全是另一个极端。那边大多数是留学生、研修生或者在服务业打拼的普通人。 在这一头,日子本身就过得紧巴巴的。日本的物价已经连续涨了五十个月,蔬菜大米贵得让人肉疼,可工资却反过来连降了三十个月,再加上核污水排海这类让人吃得不踏实的事儿,生活本就处于“低容错”状态。 更要命的是,日本对于外来者的门槛正在肉眼可见地筑高。以前几百万日元能办下来的经营签证,现在门槛直接飙升到三千万,还得考核语言和管理经验。 对于大多数在日打拼的华人来说,大家本就是攒钱、求学的“过客”,既然没有买房置地那般深的根基,遇到同工不同酬、租房受委屈还没处说理的情况,撤离反而成了最经济的避险选择——损失的无非是一张机票和一点租房押金,相比之下,赖在一个对自己不友好的环境里硬扛,才是高风险。 最根本的底气差异,其实来自危机时刻脚下的这片土地给不给力。 2012年那场风波是个特别典型的镜子。当时虽然舆论场上群情激愤,但中国政府的动作极其利索:一边严明立场,一边把保护措施落实到了街道和园区,明确把政治分歧和守法外籍人士的安全剥离开来。 警力就在家门口,工厂有人盯着,这种确定性极强的“安全承诺”,让在华日本人心里很有底。 而在海那一头,情况就要微妙得多。社会右倾化的趋势下,一旦有了矛盾,极右翼团体的游行车队上了街,网络上的排外言论再一发酵,在日华人很容易感觉到一种无孔不入的“孤立感”。 那种氛围里,你会觉得自己是个随时可能被推出来的“替罪羊”,再加上当地警务系统的应对节奏向来有些拖泥带水,缺乏强有力的官方背书,个体的安全感自然脆得像张纸。 所以说,别只盯着表面的去留看。在全球化生活这张大网里,人的脚永远是跟着利益和安全感走的。 一边是根深叶茂、还有大树遮阴的安稳窝,另一边是水土不服、风雨飘摇的各种不确定性,换做是你,这道选择题的答案大概率也是一样的。 信息来源:明查|中国成日本“移民”主要国家?在华日本人瞄准沪苏穗? 澎湃新闻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初一爱说

初一爱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