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曹德旺与法国人签价值10亿的合同时,一位法国高管开了个侮辱中国的玩笑,全场哄堂大笑,曹德旺脸一沉!本来想继续谈合作的他,当场就把笔放下了。 这种场合下谁遇到这种事心里都不会舒服,更何况是带着团队漂洋过海来谈生意的曹德旺。 当时福耀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商,欧洲市场是他们重点布局的区域。 双方团队在巴黎市中心的写字楼里谈了大半天,从技术标准到价格体系,连玻璃透光率误差不超过0.5%的细节都敲定了。 马上要签字的时候,那位法国高管突然冒出一句嘲讽中国人效率的话,在场的法国人都笑了起来。 曹德旺当时没笑,他看着对方说:“中国人站到今天,付出了无数汗水。” 这句话不是凭空说的,201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占全球28.5%,世界银行的数据摆在那儿。 他接着说:“我们的产品走向世界。” 福耀的玻璃早就配套了奔驰宝马,全球市场份额超过25%。 最后他盯着对方眼睛讲:“合作基于平等与尊重。” 法方一开始还想用“文化差异”来搪塞,直到看见曹德旺团队开始收拾文件。 他们可能没意识到福耀在全球供应链里的分量。 那天晚上没人睡得着,第二天凌晨,法方CEO带着人登门道歉,还把“尊重中国文化”写进了合同附加条款。 如此看来,商业合作里的尊重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 曹德旺一直说不赚“跪着的钱”,早年创业时宁愿少赚钱也要做自主品牌。 他在美国的工厂专门设了文化沟通委员会,要求外方员工学中国传统商业伦理。 这种坚持不是没道理的,麦肯锡调研显示,70%的跨国合作失败都源于文化冲突。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习惯妥协。 2016年有家家电企业为进欧洲市场,连核心技术专利都放弃了,结果怎么样?市场没打开,技术还被卡了脖子。 曹德旺这事儿就像面镜子,照出了企业该有的底气。 95后创业者李想去年在慕尼黑车展上也遇到过类似情况。 有外媒质疑中国电动车依赖西方技术,他当场展示了自研的增程电动技术专利地图,说“中国创新不需要‘洋认证’”。 这种底气,怕是曹德旺那代企业家传下来的。 福耀在俄罗斯的工厂做过件挺有意思的事,跟当地教堂合作办玻璃艺术展,把中国剪纸工艺融进去,产品溢价一下涨了30%。 这说明尊重不是单方面的,文明互鉴反而能创造价值。 现在商务部发的《对外投资合作文化建设指引》,不就是在推广这种思路嘛。 毫无疑问,曹德旺那天在巴黎谈判桌上的强硬,不是一时冲动。 他后来跟《人民日报》说:“别人可以看不起我们,但我们自己必须看得起自己,这不是傲慢,是自强。” 这句话,值得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记在心里。 中国制造业从代工贴牌到全球第一,靠的从来不是妥协。 从福耀的玻璃到理想的电动车,这些企业走出去带的不只是产品,还有中国人的尊严。 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但交换的前提,得是站着说话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