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日大使馆继续回敬!就看黄循财自己尴不尴尬!11月27日,中国驻日大使馆刊出日文文件写到,1987年,日本军队在马来半岛屠杀平民的官方记录被发现。这份《阵中日志》记载了广岛第5师团步兵第11联队第7中队驻守瓜拉庇劳(Kuala Pilah)期间,在周边地区对平民实施的屠杀行为。 中国驻日大使馆这招“旧事重提”,精准戳中了某些人的痛处。那份《阵中日志》,可不是泛黄的故纸堆,而是广岛第5师团步兵第11联队第7中队在马来半岛瓜拉庇劳的杀人账本。本子里写着“铁路线及道路两侧500米外中国人及英国人,无论老幼妇孺,务必彻底扫荡”,后面跟着“刺死不贞分子156名”。啥叫“不贞分子”?就是看你不顺眼的平民。 日本人对马来半岛的屠杀,从一开始就带着明确的种族清洗目的。他们恨华侨,因为抗战时南洋华人捐钱捐物,陈嘉庚的南侨机工队直接开上滇缅公路。新加坡沦陷后,山下奉文搞“肃清行动”,甄别标准荒唐到看面相、戴眼镜都算罪名。 宪兵曹长中山三男战后说“要干掉一半华侨,稍微可疑的就处理”,结果日方统计5000人死亡,新马华人认为超过5万。这种“官方记录”和民间记忆的巨大鸿沟,恰恰暴露了日本系统性掩盖罪行的企图。 更值得玩味的是战后审判,英国在吉隆坡、槟城等地搞军事法庭,抓了几百个战犯,可最后呢?主导槟城大检举的宪兵队长东川好信,1946年被判死刑,1951年就被悄悄放回日本。为啥?冷战开始了,英国要拉拢日本对抗苏联,战犯成了弃子。 马来西亚独立后,官方叙事里这段历史被淡化,吉隆坡审判旧址现在是旅游景点,没人提当年的枪声。 现在中国大使馆翻出这本《阵中日志》,等于把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钉子又敲了敲。黄循财们的尴尬,在于东南亚国家的历史记忆被刻意模糊了太久。马来西亚华人至今管日军叫“蝗军”,因为他们真的像蝗虫一样吃光了百姓的粮食,烧光了村庄。 可官方教科书里,这段历史被简化成“日据时期”,重点放在“激发民族觉醒”上,抗日军的牺牲很少提。新加坡的死难者纪念碑下埋着万人遗骨,但每年公祭时,总有人忌讳提“日军屠杀”四个字。 日本现在的小动作更恶心,去年他们把“侵略”改成“进入”,今年又有人提议删除教科书里的“随军慰安妇”。驻日使馆选在这个时候公布马来半岛的屠杀记录,就是要撕开所谓“历史终结论”的谎言。 《阵中日志》是日军自己的记录,不是幸存者的回忆,不是战后的控诉,是当时的命令,这就像杀人犯自己写的日记,铁证如山。黄循财们尴尬,因为他们清楚,东南亚的和平不是靠遗忘换来的,而是靠无数平民的血、抗日军的命堆出来的。 最讽刺的是,日本一边否认历史,一边在东南亚搞“经济援助”。槟城的峇都茅要塞,当年是日军虐杀平民的地方,现在成了博物馆,可日本游客来了照样拍照打卡,没人道歉。就像那个被日军砍掉四肢的马来士兵阿南,他的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但日本教科书里从来没有。 中国大使馆的“回敬”,不是要翻旧账,而是提醒所有人,当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时,他们拜的正是当年在瓜拉庇劳砍杀妇孺的刽子手。 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原谅”,而是“能不能忘记”。《阵中日志》里的每个数字,都是活生生的人。中国坚持揭露这些,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不让“蝗军”的历史重演。黄循财们的尴尬,说到底是不敢直面真相的懦弱,毕竟,当有人指着伤疤说“这是蚊子咬的”,最难受的不是伤疤本身,而是说谎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