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反击战中,一个战士奉命去前线送信,谁知他刚一赶到,就发现阵地已经

小史论过去 2025-11-28 11:11:30

1979年,对越反击战中,一个战士奉命去前线送信,谁知他刚一赶到,就发现阵地已经被占领了,突然,他灵机一动:来都来了,总不能什么都不干吧。 陈全钢出生于1958年,在广西灵川县一个普通教师家庭长大。那地方山清水秀,村落散布丘陵之间,他从小接触各类书籍,尤其是那些记录英雄事迹的读物,常常吸引村里孩子围拢听他讲述。灵川县靠近边境,地形以喀斯特山地为主,溶洞河流交错,他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熟悉地形特点。青少年时,他身材壮实,参与农活和体育锻炼,适应力强。1978年,20岁的他响应号召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员。新兵训练在边境附近进行,他快速适应部队生活,学会武器操作和基本战术。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他随部队开赴前线,担任战士职责。815高地作为战略要点,控制通往越南河江省通道,中国部队几天前攻占,安排一排士兵防守,但通讯中断,情况不明。连长派出两名通信员,一人牺牲,一人受伤,情报未传回。陈全钢自告奋勇接任务,四班副班长陈聪同行。他们年轻骨干,平时训练配合默契。这行动关乎战局,他们准备装备,检查弹药。 部队下达命令,陈全钢和陈聪赶往失联的815高地传递情报。高地四周越军部署重兵,两人知晓路途风险。出发前查看地图,两条路径可选,一条草丛茂密,提供掩护但可能有地雷,另一条碎石小径无遮挡却不易设陷阱。他们选择后者。途中遇巡逻队,成功避开,继续前进。高地出现时,已被越军控制,无回应信号。山脚有新筑机枪堡垒,内有三名越军士兵。他们决定行动,陈全钢投掷手榴弹,摧毁堡垒,击毙三人。爆炸后越军混乱,两人撤退途中分开。陈全钢进入石缝藏身,越军搜捕接近,共11人分散。他逐一开火,全部击毙。周围恢复平静。 天亮后,陈全钢离开藏身处,全身泥土血迹。他不知陈聪情况,也不知部队位置。回忆归队记号,在树干上找特定标记,发现一棵老松树上有刀痕,指向拇指山阵地。经过一天一夜跋涉,穿越丛林,避免巡逻,抵达阵地。报告高地失守,描述破坏堡垒和击敌过程。行动干扰越军部署,带回情报。几天后,2月26日,战斗中陈全钢掩护战友撤退,中弹牺牲,年21岁。陈聪四天后归队,身上多伤,讲述分开后多次对抗越军,找到归途。两人事迹在部队流传,成为815高地战斗传奇。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展现边防部队顽强,也揭示战争残酷。 陈全钢的故事源于真实战场经历,反映出普通战士在极端条件下的选择。1979年2月17日,战争第一天,815高地被激烈争夺,中国部队初占后失联,凸显通讯重要性。陈全钢作为新兵,入伍仅一年,却在任务失败时转为主动打击,体现了基层士兵的机智。越军在高地布防严密,堡垒配置重机枪,威胁周边阵地。他的手榴弹攻击直接削弱敌火力点,造成混乱,为后续行动创造条件。石缝藏身一战,面对11名敌人,他利用地形优势,精准射击,显示出训练成果。这样的个体事迹,在集体作战中起到关键作用,影响局部战局。陈聪的归队补充了情报细节,两人合作模式成为部队教育案例。

0 阅读:89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