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最大的失误其实是2008年推了奥巴马,而不是希拉里,如果推的是希拉里,后面的事情是不是都不会发生? 2008 年的民主党初选堪称 “神仙打架”,希拉里和奥巴马的较量从年初持续到夏天,每一轮投票都咬得死死的。 当时希拉里的优势其实很明显,她手握克林顿夫妇积累的人脉资源,在传统蓝领阶层和建制派中认可度极高,还早早推出了详细的 “百日计划”,明确喊出要结束布什 - 切尼时代。 从伊拉克撤军、关闭关塔那摩监狱,甚至要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这些具体政策戳中了不少厌恶共和党执政的选民。 可奥巴马靠着 “变革” 这个模糊却极具感染力的口号,加上非洲裔身份带来的历史象征意义,硬是意外胜出,之后一路收割年轻选民和自由派的支持。 盖洛普民调显示,到当年 4 月,奥巴马全国支持率已经领先希拉里 11 个百分点,最终以微弱优势拿下提名。 那场大选的特殊背景,其实给了希拉里天然的优势。2008 年的美国正深陷双重困境:伊拉克战争打得民怨沸腾,华尔街金融危机突然爆发,80% 的选民最关心经济问题,而安全议题的关注度暴跌到只有 4%。 希拉里作为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早就在听证会上公开要求启动美军撤离程序,对战争的批判有理有据;经济上她提出针对性减税调整方案,还承诺扩大低收入家庭医疗保障,这些政策比奥巴马 “为工人谋福利” 的笼统说法更具体。 更关键的是,她背后有克林顿政府处理 90 年代经济繁荣的政绩背书,在选民眼里比缺乏执政经验的奥巴马更靠谱。 奥巴马的当选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他上台后虽然推动了医保改革,但执行过程中过于依赖自由派激进主张,把医保法案变成了民主党单方面的 “政治成果”,彻底激怒了共和党。 共和党随后在 2010 年中期选举中夺回众议院,开启了长达十年的两党恶斗,从政府停摆到司法提名受阻,华盛顿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 而希拉里当年的行事风格更偏向务实妥协,她在参议院期间就多次与共和党跨党派合作,要是她执政,大概率会用更温和的方式推进改革,不至于把两党关系逼到冰点。 在对外政策上,两人的路线差异也埋下了不同的伏笔。希拉里作为资深外交官,主张延续渐进式外交,她在竞选时就强调要有序处理国际事务。 而奥巴马的 “亚太再平衡” 战略虽然看似稳健,却为后来的贸易摩擦埋下隐患,他任内推出的 TPP 协定,也因缺乏对蓝领利益的考量,间接催生了民粹主义的抬头。 更值得玩味的是,奥巴马执政后期,民主党在铁锈地带的支持率大幅下滑,那些曾经抛弃希拉里的蓝领选民,后来很多转投了特朗普,这恰恰印证了当年希拉里对奥巴马 “脱离工人阶层” 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 2016 年的大选更像是这场争议的注脚。希拉里时隔八年再次参选,却输给了政治素人特朗普,不少民主党人复盘时发现,2008 年的初选结果早已埋下隐患。 奥巴马的崛起让民主党过于依赖年轻选民和少数族裔,忽略了传统票仓的诉求,而希拉里当年积累的执政经验和务实形象,本可以成为连接不同群体的桥梁。 要是 2008 年她能当选,或许能借助金融危机后的改革窗口期,推动更均衡的政策,既解决经济问题,又避免两党对立走向极端。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奥巴马的当选打破了种族壁垒,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这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回望2008年,民主党的选择就像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被换成魅力新星,带来的是政治资源的消耗、党争的加剧,以及一场原本或许能避免的权力转移。历史无法重演,但这场豪赌的代价,仍在每个美国人的日常里回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