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台湾前陆军副司令刘湘滨说:中日关系现在剑拔弩张,对日本大陆不应该再抱着不开第一枪的想法。珍珠港的惨痛教训让世界看到,日本是一个不择手段的国家。当它决定发动战争,特别是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的时候, 这话扎心,因为现实是:战略对手不会按铃上课,更可能先动在信息层、法律灰区、海空摩擦。近年节奏变了:防务支出走高、远程部署拉长、侦察更贴近、军舰与执法船混用,这些都不是演示,是试探。 所以,不是要你我去喊冲,而是把“第一分钟”准备好。预警网要看得远又看得清,通信能抗干扰,港口与油料分散备份,战机舰船随时能动,指挥链一键切战备态。听着枯燥,但第一天能不能稳住,就在这些细节里。 我参加过一次联合演练,凌晨三点出现不明电磁干扰,指挥员只做三件事:切到应急链路、提升戒备级别、限制非关键信号。十分钟后干扰消失,体系没乱。很多人觉得小题大做,可真到危机,乱才是最大损失。 更要警惕的是认知战。每次风吹草动,总有人丢出“别反应”“是误会”“开放口岸方便交流”的话术。克制不是瘫痪,低调不是失防。真正的和平,靠有序威慑和可验证的准备。对手衡量的是你挡不挡得住第一下、第二下,而不是你说了几句漂亮话。 “不开第一枪”可以是原则,但要配套两件事:弹性防线够厚;越线就有快速、精准、可承受的反制。否则,这个原则会被当作缝隙反复试探。 落到普通人身上,也有具体要做的:不传来历不明的截图,关注权威渠道;单位、社区的应急预案要熟,孩子知道集合点在哪;遇到海空紧张,不围观不添乱,把舞台留给专业的人。 设想一下,如果某天清晨弹出“某海域态势突变”,你最想看到什么?我更想看到的是:各地雷达静默切换、机场有序起降、港口分批移泊、能源管线加压备份、新闻口径统一透明。这些越快到位,冲突的门就越难被推开。 历史不是让我们沉湎情绪,而是提醒别再丢掉“第一小时”。你觉得我们的底线该设在哪,哪块短板该马上补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