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宣布了 11月25日,日本当局宣布不会重新考量国会相关答辩,拿“存立危机事态

博厚百灵 2025-11-28 06:28:59

日本宣布了 11月25日,日本当局宣布不会重新考量国会相关答辩,拿“存立危机事态”当挡箭牌,说什么标准不变就不用审查,这操作也太敷衍了!日本政府的"挡箭牌":当"存立危机事态"成为不审查的理由 看到这条消息,我第一反应是:标准真没变,还是解释权被装进了一个黑盒?2015年那套规则的初衷大家都明白,是应对极端场景。如今碰到预算、合作细节、装备项目,全都被一句“危机可能性存在”带过,问题就不再是安全,而是程序还能不能运转。 我问了在东京工作的朋友,他说公司近期的安全培训把这几个词写到PPT首页,领导强调“形势不确定”,但问到具体风险评估,没人给得出数字。这种“只给情绪,不给数据”的沟通方式,最容易让人产生两个极端:要么过度紧张,要么选择性失明。 更现实的担心在后面。明年的防卫预算、演训安排、对外协作节奏,很可能继续走加速通道。如果国会连“为什么”“依据是什么”都问不到完整答案,在野党再怎么喊也像在空气里打拳。到最后,公众看到的只有结果,看不到过程。 有人说,周边局势复杂,谨慎一点没错。问题是,谨慎不等于闭门决策。把“存立危机事态”当万能通行证,短期省事,长期是透支信任。警报拉久了,真有危险时,谁还会认真听?这不是在否定安全需要,而是提醒:越是涉及生死攸关,越需要拿出证据链、时间表和退出机制。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政府强调“标准不变”,但没有同步公布最新的适用判断报告。既然没变,按理可以重申一遍逻辑和阈值,顺带回应外界质疑。现在选择不做,外界自然猜测是不是把口径当护城河。 从地区层面看,这种做法会让邻国更紧张。你说的是防御,别人看到的是扩张的可能。解释不充分,误判成本就上升。反过来讲,透明并不会削弱威慑,反而能提高政策的可预期性。 我不反对提升防卫能力,也不否认风险存在。但我更在意监督是否在线,信息是否对称,边界是否清楚。一个成熟的政治体系,应该能在压力下仍然接受质询,而不是用术语把门关上。 接下来要看两件事:一是预算审议会不会给出更细的公开材料;二是“适用标准”的例示能不能形成可检验的清单。如果这两点继续缺位,那就说明这块“挡箭牌”还会被频繁使用。你怎么看?如果你的税款被花在一个解释不清的项目上,你会放心吗?

0 阅读:52
博厚百灵

博厚百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