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在沙漠种植椰枣,改善了恶劣环境,甚至靠出口赚取了 30 亿,反观我国,2019 年,阿联酋送给了我国十万株椰枣苗,可为什么我国选择种在海南? 首先得说清楚,椰枣这东西看着耐造,能在沙漠里扎根结果,实则是个 “挑温度的主儿”。它原产于中东和北非的热带沙漠,打小就习惯了全年热乎乎的日子,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 20-35℃之间,冬季最低气温不能低于 - 6℃,就算短期能扛住 - 10℃的低温,也架不住长期严寒。 埃及的沙漠是典型的热带沙漠,全年高温少雨,冬季也少见霜冻,刚好对上椰枣的 “脾气”,可我国的沙漠就不一样了。咱北方的塔克拉玛干、戈壁沙漠,属于温带沙漠,冬天冷得能冻裂石头,平均气温动不动就跌到零下二三十度,别说娇弱的椰枣苗,就算是长成的大树,也得被冻成 “冰棍”,根本没法存活。 而海南就不一样了,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这里全年没有冬天,年平均气温能达到 24.9℃,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也在 16℃以上,刚好卡在椰枣喜欢的温度区间里,完全不用担心冻害问题。 光气候合适还不够,这十万株椰枣苗本身也 “娇生惯养”。阿联酋送来的都是实生苗,也就是用种子培育的小苗,一年生的幼苗压根经不住风吹日晒,还得遮阴 50% 才能好好长,抗逆性比成树差远了。 要是直接把这些小苗扔到我国干旱少雨的沙漠里,要么被晒死,要么被风沙吹倒,就算勉强活下来,也长不好。而海南的气候是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干湿季分明,雨季降水充足,干季也不会太干旱,加上空气湿度适中,刚好能满足幼苗对水分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海南有丰富的热带作物引种经验,早就是我国外来热带植物的 “试验田”。就像上世纪 60 年代,海南农垦从马来西亚引进的红毛丹实生苗,一开始也只是在保亭的热带植物园试种,经过几十年的培育选育,不仅成功存活,还发展出了 “保研” 系列优良品种,现在保亭的红毛丹种植面积已经接近 3 万亩,年产值超过 4 亿元。 椰枣苗选择种在海南,其实就是走了红毛丹的老路,先在适宜的环境里养壮了,摸清它的生长规律再说。 再说土壤和光照,椰枣虽然耐盐碱、耐贫瘠,但骨子里还是喜欢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轻质黏土。 海南的土壤多是砖红壤,虽然酸性强、养分含量不算高,但排水性特别好,不会让椰枣的根系泡在水里烂根,而且当地农民早就掌握了改良土壤的技巧,比如用菠萝叶、香蕉茎这些热带作物的废弃物来改良土壤,既能调节酸碱度,又能增加土壤肥力,刚好能满足椰枣的生长需求。 而光照方面,椰枣每年需要 2500 小时以上的日照才能长得壮、结果多,海南大部分地区的年日照时数都在 2000 小时以上,西部和南部更是能达到 2400-2600 小时,完全能满足椰枣的光照需求,比我国其他地区条件优越太多。 还有个关键原因,我国对待外来作物引种向来谨慎,遵循的是 “先试种、再推广” 的原则,不会盲目大面积种植。这十万株椰枣苗看着不少,但对于一个作物的产业化来说,只是小范围的试种规模。 海南有完善的热带作物科研体系,比如海南省农垦科学院,能对椰枣苗的生长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记录不同品种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抗逆性,还能选育适合我国环境的优良品种。 实际上,2021 年第一批 1500 株椰枣苗已经在海南文昌定植移栽,经过三年的培育,成活率高达 92.87%,部分树苗已经开花结果,这就说明海南的环境完全能让椰枣安家落户。 反观如果硬要把椰枣苗种在沙漠,不仅要投入大量资金修建灌溉设施,解决水分问题,还得搭建保温棚抵御冬季严寒,成本高得吓人。 而且我国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本身就脆弱,盲目引种外来植物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得不偿失。 埃及之所以能在沙漠种椰枣赚钱,是因为他们种了几千年,早就摸清了椰枣的生长规律,还有成熟的灌溉系统和种植技术,咱没必要照搬人家的模式,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海南作为我国热带作物的重要基地,不仅能给椰枣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还能借助现有的科研力量和产业链,为后续椰枣的产业化铺路。 等这些椰枣苗在海南培育出优良品种,摸清了配套的栽培技术,将来完全可以推广到广东、广西、云南等气候相近的地区,到时候说不定咱也能像埃及一样,靠椰枣赚钱,还能改善局部环境,这才是稳扎稳打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