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但在国内,人们

好小鱼 2025-11-27 16:46:51

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但在国内,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暗淡的绝望感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自己成了一个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国家牺牲品,无从发声。” 这样的描述,真的符合中国百姓的真实感受吗? 西南山区的苗寨里,58岁的吴大姐正用智能手机查看电商平台上自家猕猴桃的订单,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让她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十年前,她还在为儿子的学费愁得彻夜难眠,如今靠着村里统一规划的果园和电商培训,年收入早已突破十万。 西安城墙下的早餐摊前,62岁的王师傅一边麻利地舀着胡辣汤,一边和熟客聊天,“现在地铁通到家门口,儿子在高新区的芯片厂上班,工资是我当年在国营厂的二十倍”。 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无数个吴大姐、王师傅这样具体的人生转折。国家花在扶贫上的资源,从修建跨山的公路到搭建网络基站,从派驻驻村工作队手把手教技术到对接市场打通销路,这些投入何曾是“牺牲民生”? 纽约时报的套路并不新鲜,当年他们报道非洲时用“资源掠夺换基建”,描述东南亚时说“廉价劳动力换出口”,本质上是将自己的发家史投射到别人身上——欧洲靠殖民积累原始资本,美国用黑奴血泪铺就工业化道路,在他们的认知里,强大必然伴随剥削,所以无法理解中国“国家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的模式。 所谓“个人前景暗淡”,更像是对现实的刻意无视。二十年前,年轻人找工作盯着“铁饭碗”,如今直播带货、新能源研发、乡村旅游规划等新兴行业层出不穷。安徽的95后小李,大学毕业后返乡搞智慧农业,用无人机施肥、大数据管理温室,去年带动周边二十多户农户增收;深圳的程序员小张,放弃外企offer加入国产芯片公司,“国家在芯片领域的政策支持,让我们有底气做长期研发”。这些鲜活的案例,哪里有“绝望感”的影子? 他们真正慌的,是中国打破了“只有西方模式才能发展”的神话。从高铁技术输出到空间站建设,从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第一到脱贫攻坚被联合国列为范例,中国用不同的路径实现了发展,这让习惯了“教师爷”角色的西方媒体坐立难安,只能用抹黑来维持心理优势。 中国强大的目的,从来不是“击败美国”,而是让14亿人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老百姓的获得感,藏在每月按时到账的养老金里,藏在孩子明亮的教室里,藏在年轻人脸上自信的笑容里。纽约时报的“悖论”说辞,说到底不过是对中国发展的无力诋毁,终究会被事实击得粉碎。 咱们该过好自己的日子,该努力的努力,国家越来越强,咱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甜,这才是最实在的事儿。

0 阅读:1
好小鱼

好小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