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天天防着华人,而新加坡的印度裔恰恰相反,大量引进印度人,然后印度裔精英大量进入新加坡的政府,连新加坡总统和外长都是印度裔,新加坡六七百万人,户籍的印度裔可能只有100多万,但新加坡的非户籍人口有200多万,大部分是印度裔 从表面看,这种现象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当你发现总统是印度裔、外长是印度裔,连政府高层也有不少印度裔的时候,不少人就开始问:这是怎么回事?华人不是人口最多的吗?那为啥看起来反成了“边缘人”? 其实说到底,这事和新加坡的建国理念关系很大。李光耀当年设定的路线就是多元文化、精英治国,这不是嘴上说说,真的是写进宪法、落实到政策里的。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族裔,只要你够优秀、够“合规”,那就有机会往上爬。这种制度设计本身没啥问题,但问题是执行层面上,在“平等”的外衣下。 可能因为文化背景、教育资源、语言优势这些变量,导致不同族群的发展路径出现了偏差。印度裔在语言上普遍更接近西方体系。 再加上不少本地印度裔家庭本身就重视教育,又有较强的宗教社群凝聚力,这就使得他们在某些领域更容易形成“圈子”,抱团取暖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现象。 与此同时,华人群体内部却显得比较松散。虽然人口占多数,但彼此之间的协作意识并不强。一方面是因为新加坡华人背景差异也不小,有福建、潮州、海南、广东等不同来源。 语言习惯、文化理念都有差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加坡整个制度一直强调“去族群化”,很多华人精英反倒更倾向于通过个人努力融入大系统。 而不是靠族群力量形成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一个看起来挺奇怪的局面:华人多但不团结,印度裔少却抱团。 再来看人口结构问题,不少人注意到新加坡有很多非户籍的印度裔移民,这一点确实不假。根据新加坡人力部和移民局的公开数据,新加坡的外籍劳工和准证持有者中。 来自南亚的比例逐年增加,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信息技术行业。这背后其实是全球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缩影。新加坡要发展经济,需要大量技术人才。 而印度在软件、金融、医药等领域的人才供给恰好“对口”。所以这些年,新加坡大量引进印度裔科技人才,甚至有人戏称“新加坡是第二个班加罗尔”,这并不是夸张。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外来人口增长过快,特别是集中在某些族群,必然会对本地社会结构造成压力。华人感受到的“被边缘化”,很大一部分其实源于这种人口结构的不平衡。 尤其是当外来印度裔在职场、社交、甚至政策影响力上逐渐上升,而华人却面临竞争加剧、生活成本上升时,“自己人还在互防”的心理落差就更明显了。 至于华人群体为何对自己人要求特别高,说白了是“怕丢脸”。新加坡这种讲究规矩又强调精英主义的社会环境让很多华人精英觉得。 一旦有个别华人出事,就会“连累整个群体”,所以宁可对自己人严一点,也不想被贴上“拉帮结派”的标签。而印度裔社群则更擅长以社团、宗教活动等方式制造凝聚力。 他们的聚会和节日庆典往往规模大、声势足,警方不去干涉,并不是偏袒,而是因为这些活动通常是合法申请、流程齐全的,且政府也希望维护宗教多元的社会形象。 再看政府高层的族群构成,其实新加坡每一届内阁都要考虑“代表性”,这不仅是政治需要,也是社会平衡的体现。总统虽然是印度裔,但这是通过特定选举机制实现的。 且当时明确表示是为了保障少数族群也能有机会担任国家元首。这种安排在政治上有其必要性,不代表整个国家就被“印度化”了。 况且,新加坡政府的决策机制本质上还是以能力优先,族群身份只是一个考量维度而已。把视野拉大一点看,新加坡面对的挑战其实和很多国家一样。 如何在保障经济活力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如何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保护本地民众的利益。这不是单靠某个族群的努力就能解决的系统性问题。 比起纠结某个族群“上位”,或是在内部互相防范,不如思考怎样构建一个真正能让大家都安心发展的社会结构。 说到底,群体间的信任是要靠时间和制度慢慢建立起来的,而不是靠谁的声音大、谁人多就能决定的。新加坡今天能有这样的国际地位,靠的是制度稳定和社会管控的高效。 而不是某一个族群的“操盘”。与其担心被谁“头了”,不如想想怎么才能让自己也变成那个能“带头”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