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为什么大家现在宁愿等网约车,也不坐出租车?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出租车,已经彻底活成了自己当年最瞧不起的样子,价格不透明、服务看运气、体验像开盲盒。 现在的乘客,尤其是到了不熟悉的地方,对别人的信任已经所剩无几,坐出租车能不能按导航走全靠司机良心,尤其是那些老司机,一看你是外地口音,就当你是“待宰的羔羊”。 一旦路线偏离,内向的乘客甚至不敢开口问,只能缩在后座,眼睁睁看着计价器上的数字飞涨,心跳比计价器的速度还快,就算你敢质疑,遇到脾气暴躁的司机给你甩脸子,或者抱怨路况复杂还要你指路,那体验简直是花钱买罪受。 网约车的优势就在这里:它消除了“不确定性”。 上车前输入终点,一口价锁定,不管司机走哪条路、红绿灯堵多久,甚至为了绕开拥堵多开两公里,只要终点不变,乘客都不用多付一分钱,这种“底气”是以前坐出租车不敢想的。 更别说那实时的行程分享功能,尤其是对独身女性来说,看着手机上的预估到达时间,车里还有全程录音,这安全感是传统出租车给不了的。 即使真遇上了绕路或者态度恶劣,下车后动动手指找后台客服投诉,甚至不需要和司机硬刚就能拿回退款,这对“社恐”人群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 回过头看,出租车落到这个地步,确实令人唏嘘,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开出租车是一线城市里的“金饭碗”,月入过万在那个年代是什么概念? 那时候的正规出租司机最恨的就是满街乱窜、乱喊价的黑车,谁能想到,现在行业红利消失、监管体系滞后,出租车自己倒学全了当年黑车的那些套路。 夜里车内灯箱上那行模糊的“夜间加价30%”的小字,成了多少乘客的心理阴影;明明地图显示只要80块的路程,如果不盯着点,到了目的地表上敢跳到180块。 再加上那一言难尽的车况——坐进去经常是一股陈年烟味混着不明怪味,夏天空调为了省油舍不得开,冬天不仅没暖气还得听司机抱怨生意难做。 反观现在的专车,不仅车里干净没异味,甚至还能备着充电线、矿泉水,保暖的毯子,比比看,谁还愿意冒险去体验那种可能糟糕一半甚至更多的服务呢? 当然,也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出租车司机,他们头顶着沉重的“份子钱”大山,每个月几千甚至六千多,每天睁开眼睛就像欠了一屁股债。 油价还在涨,乘客又被网约车抢走了大半,在这种压力下,司机不得不拒载短途客、挑活儿,甚至绕路多挣点油钱,这些都是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的“生存智慧”。 相比之下,网约车虽然也有平台抽成,有时会遇到乘客逃单的情况,但至少通过技术手段,把供需两端的信息给平衡了。 以前,出租车是城市的流动名片,是连接陌生路途的唯一依靠;现在,空车率常年过半,大量出租车只能在路边晒太阳睡觉,反而是网约车凭借透明的服务条款和清晰的问责机制,赢得了乘客的青睐。 这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契约精神的回归——毕竟,谁也不想在花钱买服务的时候,还要像防贼一样防着提供服务的人。 参考来源:开网约车的中年人,职业“堡垒”开始晃动 钛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