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确拒绝中方要求,腰杆挺得笔直,甚至连一句道歉的客套话都免了,这副决绝的姿态

温不樊人世间 2025-11-26 18:33:36

日本明确拒绝中方要求,腰杆挺得笔直,甚至连一句道歉的客套话都免了,这副决绝的姿态,乍一看像是要把十几年前“政冷经凉”的剧本重演一遍。 那时候大家一言不合就这不仅让人联想到当年硬刚美国的关税战,是不是又要来一场哪怕“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死磕? 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如果你仔细咂摸当下的局势,会发现这次的牌局跟应付美国那会儿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初美国那是想断你的产业根,逼着你按他们的规矩来,是赤裸裸的利益之争,我们那是没办法,必须针尖对麦芒,你加税我也加,这是为了守住产业底线。 但日本这回捅的篓子,性质变了,那些右翼势力不仅在那儿胡言乱语,还在台湾问题、历史认知这些绝对红线上反复横跳,这触碰的是我们的主权和尊严。 对付这种事,光抡起“全面贸易战”的大棒其实是落了下乘,不仅显得我们手段单一,还容易伤及无辜,真正的高手过招,从来不看嗓门大小,而是看谁能掐住对方命门。 现在我们手里攥着的,是一套“精准点穴”的方案,而不是那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漫灌式制裁。 毕竟中日之间的产业缠绕程度,比任何国家都要紧密,就像一根绳上的蚂蚱,虽然嘴上吵得凶,但谁也不敢轻易剪断这根绳子。 看看汽车圈就知道了,本田、丰田这些大家伙,每年在中国卖出去几百万辆车,这可是它们利润的大头。 我们不需要全面禁止,只要调整一下环保准入标准,或者重新审视新能源补贴的覆盖范围,某些日本车企的日子就能立马入冬。 再往上游看,哪怕是日本引以为傲的精密制造、电子产业,也没法脱离中国的稀土加工品和基础化工原料单独运转,这就给了我们巨大的操作空间:不是要把桌子掀了大家都别吃,而是要把那一双双想搞事的“筷子”给折了。 有人可能觉得,日本敢这么硬是因为背后站着美国,那个口口声声说是日本“好朋友”的前总统,还有美国现任政府的那些姿态,确实让东京觉得有了底气。 但这种安全感其实很虚,华盛顿从来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自己还在跟东方大国谈贸易的时候,指望他们为了日本那点面子真金白银地冲锋陷阵,那是太不了解“美国优先”的本质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策略非常清晰:该软的地方更软,该硬的地方更硬。这叫“区别对待”。 对于那些还在老老实实做生意,愿意维护友好关系的日本企业,我们不仅不开刀,还欢迎继续合作,毕竟技术交流和优质商品互通对我们也没坏处。 我们的消费者能买到好东西,企业能学到技术,何乐而不为?这也是所谓“斗而不破”的精髓。 但对于那些吃饭砸锅的,比如一边赚着人民币,一边暗地里给“台独”分子输血捐款的日本金主,或者公然在历史上大放厥词的机构,那就别怪我们下手狠了。 精准冻结资产、直接切断订单,这种“定点清除”的威慑力,远比大水漫灌的关税战来得更有痛感。 这种自信的背后,其实是我们消费市场的变迁和产业链的升级,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那个只会做代工的世界工厂了。 以前我们怕买不到日本电饭煲、化妆品,现在看看国产货架,从智能家电到美妆护肤,哪个不是打得火热?哪怕在更高端的5G和新能源领域,我们的技术储备也完全有底气跟对方掰手腕。 说到底,这也是一场长期的压力测试,既然对方不想体面,我们就倒逼自己加速核心领域的国产替代。与其等着对方良心发现来道歉,不如把精力花在攻克那最后几项依赖日本的原材料和设备上。 当我们在供应链上彻底实现了“去日化”,哪怕只是在几个关键节点上实现了完全自主,这种谈判桌上的话语权,才是最有分量的反击,这场博弈,比的不是谁叫得响,而是谁的内功练得更深。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温不樊人世间

温不樊人世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