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显得有点急了。 眼巴巴瞅着中国,结果上海、成都、广州,几个尖子生,连奥运会的名都没报。估计纳闷呢:这么好的筵席,怎么没人来?答案其实很直接,不是负担不起,而是早就不稀罕了,也看透了。 近些年世界各国的奥运办不如想象顺利。雅典花了大钱办赛,赛后场馆闲置,留下几十年的债务;东京预算翻倍,疫情延期更是让成本失控。 这些例子摆在眼前,谁都知道举办奥运会的风险不小,于是,奥委会开始想办法降成本,比如搞几个城市联合举办,希望分摊压力。但这种新方案,并没让中国动心。 外界看不懂,因为中国办过一届堪称教科书式的奥运会。2008年的北京,向世界展现了组织能力和硬实力,那时的中国需要一个舞台讲清自己能行随着时间推移,国家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早已不用再靠一场体育大赛证明什么。 现在留在城市和百姓心里的,是更实际的账。办一场奥运会投入巨大,效果集中在半个月;但如果把这些资源投到地铁延伸、增加优质学校、扩建医院、提升产业链,那是每天都能享受到的变化。 中国的大城市,更愿意把钱花在这些能长久影响生活的地方,把民生和长远发展置于首位,这是一种成熟的选择。 这并不意味中国退出国际体育舞台。上海在黄浦江边举办奥运资格赛,用现成场地就能吸引市民驻足观看,成本低、参与度高。 成都的大运会场馆,设计之初就考虑赛后利用,赛事结束就变成市民健身的好去处,没有闲置浪费,这样办赛事,不仅能满足体育交流,还能长久服务城市。 过去是要让外界看到实力,现在是让自己的人民过得更好。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面子”,如今更需要的是扎实的“里子”,这种转变,是实力和信心的体现。 中国的选择,是对未来负责的态度。面对国际奥委会的邀请,中国没有跟风,是因为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投入的。这样做,不是退步,而是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