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次出手,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生了,那场精心编织的“围堵网”,终于在硬实力的重锤下扯开了一个无法修补的大洞。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十一月,太平洋彼岸一直极力避免的局面终究还是出现了:面对实打实摆在桌面的数据,无论是在东京还是首尔,原本观望的眼神此刻只剩下了错愕与沉默。 所谓的“技术封锁”,在这一刻变成了一句让西方政客尴尬的回旋镖,这一次的破局,并非始于喧嚣的谈判桌,而是爆发于微观粒子的静默世界。 只要看看美国科技股芯片板块那一夜的惨烈跌幅,就明白发生了什么,当拥有105个可读取比特的“祖冲之三号”在合肥亮剑,全球算力的天花板被狠狠向上捅穿。 这不只是比当年谷歌的“悬铃木”多了几十个比特那么简单,这是在特定赛道上把对手甩开了15个数量级——通俗点说,当大洋彼岸还在琢磨怎么把算盘拨得更快时,我们已经按下了科学计算器的求值键。 更让对手绝望的不是性能,而是那条曾经被视作软肋的产业链彻底闭环:曾经连看都不让看的稀释制冷机等核心设备,如今不仅哪怕一颗螺丝钉都是国产,甚至还要面对排队抢购的中国量产货。 南通那根空芯光纤里跑通的量子隐形传态,连同“天衍-287”面向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开放的云端接口,正在用一种近乎奢侈的开放姿态告诉世界:在这个领域,甚至连找个像样的对手都难。 这种让人窒息的压迫感,顺着产业链迅速传导到了传统的制造业心脏。 如果说李在镕匆忙的访华行程还带有一丝体面,那么日本经产省那笔突然划拨的2000亿日元补贴,则是一份不得不签的“投名状”。 这笔钱名义上是为了强化供应链,实际上唯一的出路就是补贴本国企业去挤进中国的生产体系。 这太讽刺了,曾经的汽车霸主丰田、本田还在纠结PPT里的转型方案,这边的比亚迪已经把年销量冲向了450万辆的高位。 当韩国现代拼命想要保住混动市场份额时,却发现不仅动力电池的话语权被宁德时代那38%的恐怖市占率死死攥在手里,就连曾经引以为傲的高集成度存储芯片密度,也被中国技术以94.1%的成绩反超。 韩国媒体的那句感慨虽然酸涩却足够诚实:“以前是我们教中国做手机,现在是中国教我们造电池。”在这个年销每三辆新能源车就有两辆有中国血统的时代,谁如果不跟着中国供应链走,谁就只能在财务报表上看着负增长的赤字发呆。 而当西方观察家试图仰望星空寻求一点慰藉时,那里传来的消息只会让他们更清醒。 NASA态度的180度大转弯——从排斥到寻求接触——不是因为他们变友善了,而是被逼急了。 毕竟,嫦娥六号带回的那1935.3克月球背面样本,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这不是几张精美的构想图能比拟的。当欧洲人还在惊叹天舟七号把送快递的时间压缩到3小时这种“魔术”时,海南的商业发射场里,民营企业的火箭正如如下饺子般排队升空。 从“张衡一号”这样的高精尖监测卫星,到同时有6名航天员在太空中做着上百项实验,太空早已不是冷战式的角斗场,而成了一个巨大的、由中国技术主导的高效实验室。 西班牙前首相也好,法国原子能委员会也罢,他们大老远跑来签下的量子协议和三算融合中心合同,不是出于外交礼节,而是基于一种极其务实的判断:除了这里,哪还有更快的顺风车? 局势已经很透亮了,就连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也在最新的报告中用异常直白的措辞发出警告:继续对抗只能加速自身的衰落,唯有合作才能分到一杯羹。 因为在这场博弈中,中国早已换道超车,用九章四号的算力、长征火箭的频次和电池工厂的产能,构建了一个即便你不想承认、也不得不依赖的新体系。 这就是现实,无论原本的剧本怎么写,现在的世界不得不接受一个新的逻辑——对抗没有出路,那是弱者的哀嚎,合作才是正途,那是对强者的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