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直接给中国战机下了定论:歼-35和歼-20迟早都会被淘汰。美国有个知名智库最近跳出来说话,说中国的歼-20和歼-35两款战机撑不了多久,迟早要被淘汰,这话一出来,不少人觉得新鲜,也有人跟着犯嘀咕,难道咱们这两款刚让人挺直腰杆的战机,真就这么快要过时了? 这样的论断在军迷圈掀起不小波澜——有人翻出该智库历年报告,发现类似唱衰论调几乎成了固定戏码,从航母到导弹,但凡中国军工有新进展,总会被贴上“过时快”的标签。 这份出自华盛顿的报告,作者是个老面孔,早年在五角大楼负责过中国空军情报评估,如今跳槽到智库,日常工作就是对着卫星图像统计中国战机架次。 报告标题足够劲爆:《中国五代机困局:双线作战将拖垮六代机研发》,核心观点很明确:同时维持歼-20重型机与歼-35中型机两条生产线纯属资源浪费,不如趁早砍掉一条,集中财力冲刺六代机。 论据摆了不少:两款战机弹舱设计相似,任务范围存在重叠;维护体系分开建设成本太高;美国F-22仅服役6年就停产的先例,证明五代机“短命”是行业规律,到2035年必然被六代机取代。 但细究起来,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歼-20机身长20米,作战半径超1500公里,内置弹舱能挂载射程超200公里的霹雳-15导弹,是夺取制空权的“长矛”;歼-35机长约17米,专为航母甲板设计,折叠机翼、加强起落架,能挂载反舰导弹执行对海打击,是航母编队的“盾牌”。 一个主打远程制空,一个专注舰载多任务,何来“重叠”之说?美国海军不也同时装备F-22和F-35C吗?前者镇守本土空域,后者随航母全球部署,分工清晰得很。 至于F-22停产的“先例”,更像是选择性失忆。F-22停产并非技术过时,而是2011年美国国防预算削减,加上当时认为“中国五代机十年内搞不出来”,才砍掉生产线;如今F-22仍在升级AESA雷达和新型隐身涂层,计划服役至2060年,怎么到中国战机这儿就成了“2035年必须淘汰”? 六代机研发确实是未来方向,但全球没有一个国家能量产——美国NGAD项目预算年年被国会压减,原计划2030年列装的目标已推迟至2035年后;中国六代机验证机虽已首飞,距离批量交付至少还有十年。 难道到2035年,五代机就会像过时的手机一样被彻底抛弃?看看美国F-15,从1976年服役至今,快半个世纪了,还在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执行任务;F-16 Block70/72型刚下线,订单排到2030年。 战机的服役周期从来不是简单的“代际淘汰”,而是持续升级的过程。歼-20从2017年列装至今,已经换装WS-15发动机,超巡能力大幅提升;双座型歼-20S能指挥无人机群,作战模式早已超越早期型号。 福建舰甲板上,歼-35的轮胎摩擦出的青烟还未散尽,新一轮弹射试验已准备就绪;拦阻索的钢索被战机尾钩勾住时发出的闷响,在江南造船厂的码头上回荡了上百次。 中国空军的思路很清晰:五代机是当前主力,必须扩大规模;六代机是未来尖刀,需要技术储备。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 歼-20的数量已突破300架,成飞的生产线开足马力,年产能力超过50架;沈飞的歼-35陆基版、舰基版同步推进,订单排到2030年后。 发动机、雷达、导弹全在迭代:涡扇-19发动机让歼-35的推重比再提10%;氮化镓雷达让歼-20的探测距离增加200公里;霹雳-21远程导弹能在百公里外锁定预警机。 美国智库的报告,与其说是“专业分析”,不如说是“预算游说”。NGAD项目预估耗资上千亿美元,不把五代机说成“过时货”,怎么从国会手里要钱? 这种套路不新鲜。F-35项目超支时,智库们曾高呼“四代机够用”;中国歼-20列装时,又说“隐身技术不如F-22”;如今见中国五代机数量追上来了,就改口“五代机快淘汰了”。 生产线的轰鸣声,比纸面上的预测更有说服力。当歼-20的身影出现在南海岛礁机场,当歼-35在福建舰上完成夜间起降,那些“过时论”,不过是风中的噪音。

7753191
它们是靠唱衰我们的歼20和歼35来推销它们的F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