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提醒中国:一旦中日发生冲突,中国绝对不止日本一个敌人。因为这很可能是美西方联

顾议史实 2025-11-26 11:16:02

俄媒提醒中国:一旦中日发生冲突,中国绝对不止日本一个敌人。因为这很可能是美西方联手布下的 “围攻局”。而且这局里藏的风险,比直接的炮火更棘手。   这场看似双边摩擦的背后,藏着一场美西方精心编织的大网,军事围堵只是表面,真正令人警惕的,是科技、金融、舆论等多重战线交织的“软绞杀”,而日本,可能只是一个“引火的开关”。   从地图上看,中日隔海相望,摩擦点集中在东海,但从战略上看,这块海域早已不只是中日之间的“海上纠纷”。   美国的“印太战略”近几年不断推进,正在把原本的地缘小冲突,变成一个多边安全架构中的“爆点”。   美国牵头的“四方安全对话”,加上美日、日澳、美菲之间的双边军事合作,已经形成一个不对称但持续收紧的“包围圈”。   根据2023年美军印太司令部报告,美日澳菲的联合军演已常态化,其中首次加入“岛礁攻防”科目,显然针对性极强,演练的地点、对象、科目,都不是随意安排的。   而日本正是在这样一个战略架构中,逐渐脱离“专守防卫”的束缚,日本在未来冲突中的“前线角色”:不仅是协助,更可能直接介入。   俄媒的警告之所以值得重视,不只是因为它提醒军事风险,更在于它点出了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中国真正要面对的,是一场“系统性博弈”。   军事冲突只是第一层,更深的,是西方在经济、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多线出击。   美国主导的技术封锁已不是新闻,2019年起,一批又一批中国高科技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包括中芯国际、浪潮、寒武纪等核心企业。   日本与荷兰也被拉入战局,在高端光刻机、精密测量设备等领域对中国实施出口限制,2023年,日本政府宣布限制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对华出口,直接瞄准中国芯片自主化的“咽喉”。   中国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占比超过九成,这本是中国的“底牌”,但如果贸易战全面爆发,双方都可能受创,日本汽车、电子等高端制造面临“断粮”风险,而中国也可能遭遇来自西方的供应链反制。   金融层面,美国财政部与盟国正酝酿新的制裁工具,包括限制中国企业使用美元结算、冻结海外资产,甚至讨论将中国关键银行排除出SWIFT系统。   这意味着什么?不仅是断金流,更是动摇全球贸易稳定的“金融核武”。   这场“围攻局”,火药味不重,但杀伤力极强,面对这种局势,中国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默默布局。   军事上,解放军在东海方向的行动已明显加强,中国海军“山东舰”编队与空军歼16、轰6K等战机进行跨战区演练,模拟海空一体化打击。   多次驱离日方F15战机、封控岛链要道,都是在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中国的海空防线,不容轻易试探。   经济上,中国对日反制工具充足,稀土管控、旅游暂停、农产品加税等措施都在工具箱里,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推动“内外双循环”,逐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从而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外交上,“一带一路”倡议已覆盖全球多达15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中亚、中东、非洲国家关系全面升温。   2025年初,中国与沙特签署新的能源结算协议,首次以人民币结算石油交易,打破美元垄断,多边关系的重构,正是中国走出西方体系围堵的关键一步。   不过问题的最后还是要回到日本本身。   表面上看,日本在“印太战略”中是重要一环,但从实际利益出发,它更像是被推上前台的“代理人”。   高市早苗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危机”言论,虽然在美国看来是“配合演出”,但对日本自身来说,不啻于将国家安全绑上了他国的战车。   岸田政府推动的军费翻倍计划,背后是对“自主防卫”的新解读;但在外部看来,这更多是对美国军事意志的被动响应。真正受益的,是军火商和地缘战略设计者,而不是普通的日本民众。   俄媒的提醒,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日本的警告:不要以为自己站在“正义一方”,就能置身事外。   一旦局势失控,日本不仅会被拖入战争,还可能成为最先承受代价的国家。历史不是第一次重演,但教训一次都不能忘。   中日之间若真的爆发冲突,那绝不是局部摩擦那么简单。这将是一场牵动全球秩序的“链式反应”。   对中国而言,关键不是去赢一场仗,而是要稳住一盘棋,军事准备、经济韧性、外交突破、科技自主,每一步都要走得扎实,不能被情绪牵着走,更不能被对手设的局拖下水。   有时候,最可怕的不是敌人的进攻,而是看不清的局势,今天的东海,已经不只是海上的较量,而是一场关于全球话语权、发展权的战略对冲。   而中国,既要做守局者,更要做破局者。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