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21日,美国首次对中日关系进行表态,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汤米・皮戈特称:“美国对美日同盟和日本防卫的承诺坚定不移,范围包括钓鱼岛列岛”。 日本媒体的反应比预想中更激烈。NHK晚间新闻用红色加粗字体标注“美国首次明确钓鱼岛防卫义务”,演播室嘉宾频频点头称“期待已久的支持”,电视台滚动字幕反复将“尖阁诸岛”与“美日同盟”捆绑出现。 这场舆论狂欢的起点,是五天前中国海警船的一次例行巡航。11月16日,1307舰艇编队驶入钓鱼岛领海,在赤尾屿附近海域停留72分钟,完成水文监测后平静驶离——这本是今年第312次类似行动,却让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连夜打电话抗议,电话那头的急促语气,被中方外交官当场打断:“中国在自己领土巡航,不需要向第三方解释。” 美国似乎精准抓住了这个“时机”。皮戈特在记者会上特意将讲稿中“相关海域”划掉,手写改为“钓鱼岛列岛”,话音未落,驻冲绳嘉手纳基地的F-15C战机已挂弹升空,在宫古海峡上空划出巨大弧线,飞行轨迹被卫星清晰捕捉。 更密集的动作紧随其后。11月23日清晨,美日两艘宙斯盾舰在钓鱼岛西南150公里处投放声呐,演练区域三次擦过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边缘。日本海上自卫队P-3C巡逻机关闭应答器抵近侦察时,突然发现中方歼-16战机已占据有利阵位——南部战区当天发布的视频里,飞行员头盔瞄准具锁定目标的画面,仪表盘实弹挂载指示灯格外醒目。 这种“硬碰硬”背后,藏着耐人寻味的对比。去年菲律宾因南海争端向美国求助时,美方仅模糊表示“关注局势”,未提防卫义务;为何对钓鱼岛如此“慷慨”?答案或许在五角大楼最新的《印太安全报告》里:将第一岛链打造成“对华施压前沿”,需要日本这个“支点”更稳固。 而中国用312天的巡航数据回应这种“支点论”。今年前11个月,钓鱼岛周边出现中国海警船的日子比去年多17天,5000吨级以上执法船每周至少三次现身,甲板上的高压水炮与舰载无人机形成立体管控网。有渔民拍下照片:日本右翼船只刚靠近,中方船艇就通过无线电喊话“这里是中国领海,请立即离开”,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 美日的联合演练始终没敢踏入钓鱼岛12海里,中国战机也保持在识别区内拦截——各方都在试探红线,却又默契地守住底线。这种“斗而不破”的背后,是实力对比的悄然变化:当宫古海峡的海风掠过中国海警船的编号时,这片海域的规则,正被日复一日的存在重新定义。 当东京演播厅还在热议“美国承诺多重要”时,钓鱼岛附近的中国渔民已撒下渔网,执法船缓缓伴航。阳光照在船舷的“中国海警”字样上,比任何声明都更有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