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外部通道一旦受阻,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承压。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却面临着独特的地理挑战,西部和北部被沙漠、高山环绕,东南面海,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 尽管海岸线漫长,但通往大洋的通道确实存在若干战略节点,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战略瓶颈。 从资源角度看,中国多种关键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铁矿石、铜精矿等关键矿产对外依存度均超过80%。 这种资源结构使得在国际局势动荡时,中国确实面临供应链安全的现实考验。 历史总是提供有益的教训,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突然中止,部分原因就是维持远洋舰队的资源成本过高,而在当代,中国正在以更系统的方式应对这些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构建了陆海联运的新通道,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6.5万列,打通了亚欧大陆的陆路运输动脉。 与此同时,中国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等地的投资,正在编织一个多元化的海外支点网络。 在资源领域,中国的战略同样具有前瞻性,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降低了交通领域对石油的依赖,稀土资源的精深加工技术保障了战略资源的价值最大化,煤制烯烃等技术的突破,则在能源化工领域开辟了新的原料路径。 在军工领域,中国的自主化进程令人瞩目,从歼-20隐身战斗机到山东舰航空母舰,从北斗导航系统到高超音速武器,中国军工正在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 不过,高端发动机、高端芯片等关键领域的进口依赖,仍然是需要持续攻关的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正在构建军民融合的发展体系,通过民用技术反哺军工,又通过军工技术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寓军于民”的策略,正是中国古代“耕战”思想的现代演绎。 除了开拓来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样至关重要,中国单位GDP能耗在过去十年间下降了约28%,循环经济产业的规模突破3万亿元。 在浙江、江苏等地,“无废城市”建设正在重新定义资源利用模式,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突破自然禀赋的限制。 数字技术的赋能更为这场变革添加了加速度,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源、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空前提升。 智能电网使得跨区域电力调度更加精准,智慧物流减少了运输环节的浪费,工业互联网让制造过程更加节材节能。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自给自足”这一概念本身,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完全的自给自足既不经济,也不现实。 更合理的路径可能是“自主可控”,不追求百分之百的自我供给,但要确保供应链的韧性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 中国之抉择大抵如是:既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又深化开放、融入国际循环。这“双循环”战略,实则是在开放与自主间,探寻动态平衡之道。 《联合早报》的分析确有依据,但其结论需要更加辩证地看待,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固然重要,但技术革新和战略智慧能够重新定义这些约束条件。 历史表明,大国崛起从未有过完美的模板,英国依靠海上贸易和殖民地资源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凭借两大洋的保护和广袤的国内市场实现崛起,苏联则通过计划经济和资源国有化一度成为超级大国,每种模式都有其优势与局限。 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正在探索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既不是完全的自给自足,也不是单纯的依赖外部市场,而是在深度参与全球化的同时,不断提升自主可控能力,这种平衡艺术考验着战略智慧。 从宏观视角审视,资源约束实则是人类共面的挑战,气候变化、能源转型、数字经济等全球性议题错综复杂,任何国家都无法仅凭一己之力有效应对。 中国之意义,并非在于印证自给自足之可行,而是彰显于高度相互依存之世界里,如何既坚守战略自主,又与国际社会携手共进、协同发展,展现独特智慧与担当。 真正的战略智慧,不是追求绝对的自给自足,而是在相互依存中保持核心自主能力,这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也需要制度设计的艺术,更需要参与全球治理的智慧。 中国开展的自给自足能力建设,实则是与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展开的一场创造性对话。此番建设成果斐然,必将重新界定大国崛起的深刻内涵与前行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