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李可染带画作拜见齐白石,齐老坐在躺椅上随手翻看,看过几幅后,齐老突然

寒蕾趣事 2025-11-25 20:39:37

1947年,李可染带画作拜见齐白石,齐老坐在躺椅上随手翻看,看过几幅后,齐老突然站起身道:“拿笔来!”然后便在其中一幅《牧牛图》上题了11个字,不料,这幅画作后来竟然卖到了7751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春天,李可染带着一幅《牧牛图》走进齐白石的画室,画面上两头水牛在柳树下休憩,牧童手持鸟笼,另一个牵着鸟,构图清淡空灵,李可染用积墨法画牛身,西画素描的结构感配上国画笔墨的灵动,左上角草书落款潇洒自如,整幅画已经完整和谐。   齐白石躺在藤椅上,眼皮耷拉着,李可染恭敬地展开画作,老人前几幅只是点头,翻到《牧牛图》时突然坐直身子,眼睛发亮,他把画拿到眼前反复端详,嘴里念叨着这才是大写意,看了一会儿,齐白石突然站起来吩咐拿笔。   李可染以为师父要在空白处添几笔水草或画个虫子,这种补笔在画坛很常见,谁知齐白石提起饱蘸浓墨的大笔,直接在画面右上角最显眼的留白处,轰轰烈烈写下11个篆体大字:可与言,可染弟画,小兄白石。   这11个字苍劲霸道,墨色黑得发亮,李可染原画是江南水乡的温婉风格,草书轻灵飘逸,齐白石的篆书一压上去,就像关西大汉站在温婉女子身旁,画面的平衡被打破了,有人私下议论齐老这是毁画,但李可染看懂了这份深意,眼眶都湿了。   齐白石用三个字就把李可染抬到知己高度,可与言出自《论语》,意思是这人值得深谈,错过就是失人,老人用这个典故表明,李可染的艺术水平够格跟他对话交流,不是普通的师徒关系那么简单。   后半句更让人震惊,此时齐白石已经80多岁,是画坛泰斗,李可染才40出头,按辈分是师徒,是爷孙辈的差距,但齐白石自称小兄,称徒弟为弟,这种谦卑在讲究师承的传统文化里极其罕见,等于向天下宣告这个年轻人的艺术成就值得认可。   其实李可染第一次拜访时两手空空,只凭徐悲鸿的引荐,齐白石那时名气太大,求画求名的人络绎不绝,老人练就火眼金睛,只看作品不看交情,李可染那次只换来客套的下次再来,心里憋着一股劲。   转过年春天他卷着20幅新作二进齐府,这批画融合西画结构与国画笔墨,在当时画坛独树一帜,齐白石看过几幅后激动得翻箱倒柜,找出乾隆年间的蝉翼宣,那是宫廷贡纸,连他自己都舍不得用,非要李可染出画册用这个纸。   徐悲鸿在这段师徒缘分里起了关键作用,李可染常去徐家看画,客厅挂着齐白石的虾蟹荷叶,他仔细研究笔墨技法,徐悲鸿拿出几十件齐白石原作,两人边看边聊,1946年底徐悲鸿办聚会,带李可染见齐白石,虽然那次没深聊,但为后来拜师铺了路。   正式拜师后,齐白石送给李可染一方印章,刻着吾所能者学之而已,他告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成了李可染一辈子的艺术信条,李可染从此背着画板走遍大江南北,对着真山真水写生,创造出黑得发亮满得要溢的李家山水。   李可染画室叫师牛堂,自比孺子牛,他画的牛结构精准因为学过素描,又用国画笔墨表现神韵,相比之下齐白石画虾是一绝,画牛却有点翻车,背上披蓑衣的牛圆滚滚像乌龟,有时还画出顺拐的牛,齐白石后来都赞叹可染的牛比我画得好。   这11个字彻底改变了《牧牛图》的命运,没有题字它只是一幅优秀的水墨画,有了题字它成了见证两代大师传承的信物,那种不和谐之美恰恰是这幅画最珍贵的地方,篆书的苍劲霸道与草书的灵动飘逸形成强烈对比,却在精神层面高度统一。   2011年这幅画在拍卖会上以7751万元成交,创下李可染作品拍卖纪录,买家说买的不是一幅画,是齐白石与李可染的对话,是中国画师承与创新的精神,从习作到信物,从几百元到七千多万,64年时间沉淀的是艺术价值更是文化传承。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从齐白石到李可染,中国画也可以是现代艺术? 齐鲁壹点——河山千古鉴师魂——忆我的老师李可染先生    

0 阅读:0
寒蕾趣事

寒蕾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