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炮火更致命的侵蚀:日本潜伏四十余年的“围猎”。近日,国家安全部一次性公布了9

回顾过往读历史 2025-11-25 18:33:19

/比炮火更致命的侵蚀:日本潜伏四十余年的“围猎”。近日,国家安全部一次性公布了9起日本涉华间谍案,很多人第一次看清,一张精心编织三十多年的巨网早已悄悄笼罩我们的生活。这9起案件不是尘封的旧案,全是正在发酵的“现行犯”,涉案人员的身份比想象中更“生活化”,有企业高管,有学术研究者,甚至还有文化交流从业者,彻底打破了“间谍只活在谍战片里”的错觉。 国家安全部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我国破获的涉日间谍案已达17起,平均每年近6起,而2025年才刚到11月,新案数量就已超过去年。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政府自己都承认,2015年至2025年间,至少有17名日本人因涉嫌间谍活动被中国拘留,这些人表面上的职业都十分光鲜。 2023年3月,安斯泰来制药一名60多岁的日本高管在北京被抓,他打着药品合作的幌子,频繁接触我国政府部门,专门套取医药政策细节这类敏感信息,把商业洽谈室变成了情报收集点。 如果说这类直接窃取情报的行为是“明枪”,那日本在文化领域布下的“暗箭”更难防备。1 1月下旬,日本政客高市早苗在国会抛出涉华强硬言论后,上海、北京好几场日本艺人的演出都突然“黄了”,理由写的是“设备故障”,业内人都清楚是批件卡住了。 这些艺人看似和政治无关,但细查就会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和日本右翼团体“日本会议”沾过边。 日本把文化产业当成渗透的“敲门砖”不是秘密,毕竟这背后连着1.2万亿日元的对华出口额,占其文化出口的38%。 万代南梦宫42%的营收靠中国市场,奥特曼、Hello Kitty这些IP更是吃着中国红利长大的。他们一边靠着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一边悄悄通过动漫、周边产品输出价值观。 有家长就发现,某款进口的儿童绘本里,居然把二战时的日军画成“守护民众的勇士”,对侵略历史只字不提。 更隐蔽的是,一些日本文化机构以“教研合作”名义,给国内出版机构派“国际顾问”,提供所谓“参考资料”,本质就是想在我们的文化产品里掺私货。 日本外务省在这方面的投入从不手软,2020年就有742亿日元专门用于“海外舆论引导”,这笔钱没少花在中国精英身上。 他们搞的“中国精英育成计划”,每年砸32亿日元,专门挑重点中学的优等生去日本“体验文化”,表面是拓展视野,实则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来的社会中坚。 这种投入已经有了歪效果,某高校教授居然在中学生讲座上说“读书是为了和外国优良基因融合”,简直离谱。 有意思的是,日本内部对此也不是铁板一块。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民调显示,支持对华强硬的只有29%,剩下七成以上的人只想安安静静挣钱。 经济产业省的PPT上把“中国风险”标得通红,可他们比谁都清楚,离开中国市场,日本动漫的黄金期早就断档了。 2016年“限韩令”让韩国娱乐公司市值蒸发三成,日本文化产业要是还拎不清,迟早重蹈覆辙。 从日俄战争时期混在东北收集铁路情报的间谍,到现在披着企业高管、文化学者外衣的“现行犯”,日本的渗透手段变了,但目标从没变过。 过去我们面对枪炮敢拼命,现在面对这些“糖衣炮弹”更得清醒。国家安全不是边防战士的专属责任,教室⾥的一本绘本,手机上的一段动漫,甚至一场看起来普通的演唱会,都可能藏着渗透的苗头。 我们不用草木皆兵,但也不能稀里糊涂,看清这些手段,守住自己的认知底线,就是对这场“暗战”最好的回应。毕竟,民族的记忆和立场,从来都容不得半点模糊和侵蚀。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回顾过往读历史

回顾过往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