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被“将就”了吗? 美国印太司令部近日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夜间低空飞行的一

精彩山寒客 2025-11-25 11:15:26

又一次被“将就”了吗? 美国印太司令部近日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夜间低空飞行的一架美军B-52轰炸机正在南海上空被一架歼-11战斗机伴飞,距离非常之近,这又一次引发了美方的抱怨。 美国印太司令部近日公布的夜间视频里,南海空域的 B-52 轰炸机被歼 - 11 战机近距离伴飞,两机最近仅 3 米的画面引发美方抱怨。 这不是孤例,过去一年多里,美军侦察机、轰炸机在南海、东海的抵近行动中,遭遇歼 - 11 伴飞的次数占比超 70%,让美军飞行员满心困惑:中国明明有歼 - 20、歼 - 35 这样的先进战机,为何每次都是这款看似 “不顶尖” 的歼 - 11 出面。 这种困惑源于美军对 “装备先进论” 的执念,却忽略了实战中的核心需求。 歼 - 11 能成为伴飞主力,首先是因为它完美适配远海拦截的场景。南海空域辽阔且气象复杂,远离大陆的飞行任务对战机可靠性要求极高。 歼 - 11 的双发设计提供了双重保障,即便一台发动机出现故障,另一台仍能支撑战机安全返航,这是经历过惨痛教训后形成的部署原则。 相比之下,歼 - 20 的隐身涂层娇贵,每次飞行后需要数小时维护,且依赖专用机库,无法像歼 - 11 那样在沿海临时跑道快速起降,面对美军高频次、突发性的抵近行动,很难实现即时响应。 美军没意识到,歼 - 11 的 “平凡” 背后是精准的战术定位。近距离伴飞不需要隐身或超音速巡航能力,反而看重滞空时间和机动稳定性。 歼 - 11 最大航程超 3500 公里,能在南海空域持续伴飞六小时以上,无需中途加油;其继承的优良气动布局,让飞行员能精准完成 3 米近距离逼近、90 度横滚等高难度动作,既传递警告信号,又能避免碰撞。 2024 年 10 月深夜,正是这种稳定操控让抵近永兴岛的 B-52 机组被迫转向,而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一年里已上演十数次。 歼 - 20、歼 - 35 的使命是应对 F-35 这类高端威胁,若用于常规伴飞,不仅浪费战力,还可能泄露核心技术参数,得不偿失。 成本控制和资源优化更是歼 - 11 “上岗” 的关键。美军侦察机每小时飞行成本超 2 万美元,而歼 - 11 仅需 1.8 万美元,不足歼 - 20 的四成。 面对年超百次的拦截需求,歼 - 11 的低成本优势让高频部署成为可能。 更重要的是,这款累计生产超四百架的战机,能实现 24 小时随时待命,地面维护仅需 4 小时即可再次出动,而歼 - 20 的维护流程要复杂得多。 中国军队将机体寿命剩余较多的歼 - 11 集中部署前沿,用 “最划算” 的方式完成日常防御,让先进战机保持战备状态应对更高威胁,这是资源配置的智慧。 美方的抱怨其实是 “贼喊捉贼”。他们频繁深夜抵近中国岛礁,最近时距离永兴岛不足 50 公里,却对自身挑衅行为避而不谈。 国防部早已明确回应,中方拦截完全合法合规,是对美方蓄意挑衅的必要回应。美军所谓的 “困惑”,本质上是不愿承认:中国仅凭一款成熟战机,就能有效遏制其先进装备的挑衅,打破了其 “技术霸权” 的幻觉。 歼 - 11 的常态化伴飞,从来不是 “将就”,而是看透本质的精准应对。用最合适的装备完成常规防御,让先进战力守护战略安全,这种分层应对的布局,既捍卫了国家主权,又以最小代价维护了地区稳定,这正是大国空军的底气所在。

0 阅读:45
精彩山寒客

精彩山寒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