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老师说:“人最有魅力的时候,就是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都不在乎的时候。不在乎他人的评价和眼光,不在乎自己是否有存在感,永远有自己的节奏和步调,这也是松弛感构成来源。” 深夜书桌前翻书的手指突然停顿,手机屏幕还亮着未读完的朋友圈评论——这大概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瞬间:明明在做自己的事,却忍不住想“他们会不会觉得我这样很奇怪”。 我们好像总在两种状态里打转:要么拼命证明自己“被需要”,要么在他人的否定里反复自我怀疑。 那种被点赞数、评论区字眼牵着走的日子——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试着关掉朋友圈通知的那个周末,我发现自己竟然有了完整的两小时用来拼图——以前总觉得“浪费时间”的事,那天却拼出了久违的平静。 罗翔老师说的“不在乎”,或许不是教我们与世隔绝,而是在人声鼎沸处守住自己的坐标。 有人反驳:“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不就成了冷漠的人?”其实恰恰相反。这里的“不在乎”,是不把他人的评价当作衡量自己的尺子——就像你不会因为有人说“苹果是方形的”,就真的怀疑手里的苹果形状。 社交媒体把“他人眼光”变成了24小时在线的审视,一条负面评论能在十分钟内传遍熟人圈,这种放大效应让很多人把“被喜欢”当成了生存刚需。 但仔细想想,那些真正让你记住的人,从来不是因为他们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就像有人坚持用钢笔写信,有人偏爱步行上班,他们不是刻意特立独行,只是没让外界的“应该”挤走自己的“喜欢”。 短期看,这不过是少了些纠结的夜晚;往深了说,这是在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建一座不会倒塌的房子——别人的评价是路过的风,房子本身的根基,始终握在自己手里。 我们曾以为人生的风景在远方的波澜里,后来才明白,能让心真正安顿下来的,从来不是外界的认可,而是“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笃定。 就像罗翔老师说的那样,当你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都能保持一份清醒的“不在乎”,不是变得冷漠,而是终于学会了把人生的画笔握在自己掌心。那时候你会发现,所谓松弛感,不过是做自己时最自然的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