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个志愿军战士往阵地送弹药,却发现干部全部牺牲,只剩15个新兵,他连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1-24 16:48:36

1951年,一个志愿军战士往阵地送弹药,却发现干部全部牺牲,只剩15个新兵,他连忙大喊:“我是老兵,现在听我指挥!” 谁能想到,山东一个只会种地的老头,家里箱底竟藏着一级战斗英雄证书和“特等功”勋章?他的子女在清理杂物时,捧起这枚铁盒,像是突然闯进了一部没有彩色的战争电影。 平日里,王德明就是个赶集买菜的普通老汉,话不多、脾气好,村里谁都说他活得“没啥故事”。可这个沉默寡言的父亲,年轻时在前线到底干过什么,竟然让家人都一头雾水?那些被岁月压在箱底的证书和勋章,究竟见证了怎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时刻? 1951年,志愿军某部队在汉滩江南岸的152.2高地上死死顶着,前面是敌人猛烈的炮火和步兵冲锋,阵地后面是主力阵地的“命门”。 这块高地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却是整个防线的侧翼,万一丢了,后方主阵地的安全就悬了。王德明,那时候是运输弹药的老兵,部队里年纪不算大,但打仗经验绝对不欠账。解放战争时他就扛过枪,对生死和战场的气味并不陌生。 前一拨干部和老兵全部牺牲,留在壕沟里的只剩下15个新兵,脸上全是灰,眼里全是慌。王德明扛着弹药箱爬上高地,一眼就看明白了局势,脑子里没有半点迟疑,手一把把弹药箱砸在地上,一句“我是老兵,现在听我指挥!” 这种局面是战场上最怕的情况,前线断了指挥,敌人眼看就要扑上来。要想活下来,光靠胆子不行,得拼脑子。他赶紧清点武器,子弹、手榴弹、爆破筒一样不少,干脆把最管用的近战武器全摊开,现场开小灶,手把手教新兵怎么用爆破筒、怎么拉手雷。等到大家手里都有家伙,一股子胆气就又冒了出来。 王德明先把人分成三组,交代得明明白白,谁守哪个口,谁跟谁搭伴。弹药紧张,随便乱射是找死。他命令战士们在敌人进入20米内再投掷手榴弹,在弹药缺得掉渣的情况下,这才是最有用的活路。 敌人越来越近,新兵脸都白了,手心里全是汗,王德明却死死盯着,不准任何人提前动手。那种压迫感,就像在崖边踮着脚等风来,气氛紧张到极点。 敌人第一次冲上来,全员憋到底,等距离一到,所有火力一齐开,效果直接把冲在前头的敌人压了下去。王德明没让大家原地不动,知道美军一看见火力点就要叫炮,他果断指挥大家变换位置,死活不能给对方抓到规律。 这种“放近打”的战术,在志愿军里是老办法,但真落到实处,能不能把控住节奏,考验指挥员的心脏和士兵的神经。王德明在关键时刻就像一块磐石,周围人紧跟着他的动作,慢慢地,那种无序和恐慌被一种纪律性顶了下去。 后来弹药快见底,敌人扑得更猛,白刃战近在眼前。王德明举起刺刀,冲着身边的弟兄们来了一句:“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这话不带一丝豪言壮语,全是生死之间的直白。 新兵们被这股狠劲带着,反而不慌了,开始往前冲,什么都不想,只盯着能不能挡住这道口子。那一仗打下来,阵地奇迹般地守住了,等增援部队赶到,敌人已经退了三波。 战后,王德明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战斗英雄和特等功的荣誉,这些奖章和证书成了他一辈子的“箱底秘密”。 回乡后国家建设刚起步,王德明脱下军装,回到自己的村子。他先后干过生产队长,也当过普通社员,哪一份活都不挑,部队里养成的纪律和责任感一点没丢。村里人说他心眼实,谁家有难处,他第一个出手,从不张扬。 有人问他过去的事,王德明总是摇摇头,“打仗的事儿都过去了,现在种地才是真本事。”邻居们说起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句“活着就是福”。他的孩子们直到他去世后,才从村干部口中听说,原来自家老头年轻时是前线里的硬骨头。  信源: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

0 阅读:0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