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儿,宝儿,你不是要吃烙馍吗?”“你不是说要下单的吗?”最近,河南新密曲梁镇周庄村的“辣条书记”周根灿,因一路小跑、亲切喊“宝儿”卖烙馍的视频走红网络。今年“五一”期间,他仅凭一条短视频,吸引上万游客涌入这个豫中小村,带火了乡村游。短视频深度赋能乡村振兴的今天,在河南,像周根灿这样的“网红书记”真不少,如“蹭饭书记”董桂林、“95后”女支书张桂芳。他们用贴近生活的表达、为民服务的行动,不仅在网络空间赢得广泛关注,更在田间地头赢得群众信任。然而,流量如潮水,有涨必有落。如何让“网红”变长红?一董桂林的“蹭饭”,不是刻意制造话题。他带着肉和AD钙奶走进孤寡老人家,在饭桌上倾听宅基地纠纷、道路修缮等村民诉求,以真诚换真心。村民从疏离到亲近,甚至有位老人戴上企业通过董桂林捐赠的助听器后,感动得下跪致谢。张桂芳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只因看到村里留守老人“一辈子没离开过故土”的遗憾。她借助网络资源,带领上百位老人免费游览红旗渠、峰林峡,还为几位老人补办婚礼,让幸福感成为“流量密码”。周根灿为帮村民卖出滞销樱桃,拍摄求助视频。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他自费熬制十大锅菜、煮上千斤面条免费供应,这份真诚打动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网友。相比之下,一些昙花一现的“网红干部”,往往为红而红,脱离群众需求进行剧本式创作,迟早会露馅。长红的底色不是华丽包装,而是“不负乡亲”的初心。董桂林走红后说自己“很平静”,因为他深知“肩上担的是什么”。周根灿也坦言:“只要真心为大家做事,自然会有人念你的好。”不图虚名、扎根群众的情怀,让他们的流量充满温度和力量。二“网红书记”要长红,必须回应公众期待。董桂林将网络销售所得全部纳入村集体收入,规划建设云仓解决产能瓶颈,打造线上“胖东来”带动就业,把“蹭饭”带来的热度转化为村庄的“造血”能力。他组织治理河道、改建村活动中心,以“项目未落地不敢自满”的清醒,把流量变为发展动力。张桂芳不仅组织老人出游,更推动建成村里首个儿童游乐场、电影放映室和公共活动空间,让短视频账号成为记录乡村建设的“活档案”,以多个“零的突破”彰显流量服务民生的价值。周根灿的实践体现了“实干闭环”的力量。从解决樱桃滞销,到发现小麦积压后建起石磨坊,再到组织老年烙馍队延伸产业链……他还借助网络为上百名大龄青年牵线搭桥,倡导婚俗新风,让流量效应覆盖多个领域。缺乏实绩支撑的流量终是昙花一现。只有将“网红”身份转化为“为民办事”的平台,才能让粉丝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支持者,让热度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三“网红书记”要保持生命力,既要坚守真实底色,也要持续创新。在内容创作上,他们不约而同选择接地气的表达。董桂林以“蹭饭”为载体,记录真实的乡村生活;周根灿放下“讲究人”的姿态,穿草裙拍创意视频;张桂芳将镜头聚焦老人的笑容与乡村的变迁。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正是对抗审美疲劳的有效方式。在发展思路上,他们始终保持前瞻视野。董桂林提前谋划“走访完成后的题材转型”,坚守“真实、初心、正能量”三大原则;周根灿从“直播新手”成长为“带货能手”,主动参加专业培训,践行“手机是新农具、直播是新农活、流量是新农资”的理念,并倡导“村里涌现50个网红”的集群式发展;张桂芳创新“流量置换福利”模式,将网友关注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他们的创新不是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而是基于乡村需求的顺势而为——既懂网络传播规律,又懂乡村发展痛点,让创新始终围绕“为民办事”的目标。从“蹭饭”到“带游”,从“卖樱桃”到“牵红线”,“网红书记”的长红密码,归根到底是“民心密码”。流量会退潮,但为民初心永不褪色;热度会起伏,但实干实绩历久弥新。正如董桂林所说,“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网红书记”而言,唯有始终扎根群众、聚焦实干、守正创新,才能在新时代的乡村大地上,书写出经得起时间和人民检验的长红篇章。(安徽时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