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传来坏消息?人类下潜到1万多米的海底,发现了“不该出现”的东西,带来的影响让人担忧。 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8米深的海底,一种身体半透明的狮子鱼正摆动着柔软的鳍,试图避开漂浮的白色碎片——那是人类丢弃的塑料薄膜。 它不知道,自己体内已积累了0.3毫克/千克的微塑料,而这片它赖以生存的、曾被认为“与世隔绝”的深渊,每升海水中正漂浮着2.06到13.51个微塑料颗粒,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24年在《自然・通讯》发表的实测数据。 比狮子鱼更“不幸”的是2023年被发现的新物种——“吃塑料的深海生物”(Eurythenesplasticus)。 科学家在它的消化道中,不仅检测出聚乙烯微粒,还发现了微量的苯环类化合物,这些正是早期塑料制品中难以降解的有毒成分。 而在海沟6800米处的“赛琳娜”海渊,美国深海探测器曾记录到更惊人的数字:每立方米海水中含13500个微塑料,浓度远超渤海等近海海域,要知道渤海表层海水的微塑料含量仅为0.8-3.2个/升,两者相差近4000倍。 人类要抵达这片“污染重灾区”,需突破多重技术难关。 以中国“奋斗者号”为例,其载人舱采用钛合金TC4材料,直径2米的舱体壁厚达10厘米,能承受110MPa的压强(相当于1100个大气压),舱内还配备了抗高压的水声通信系统,可实时传输海底影像。 即便如此,2020年11月10日那次10909米的下潜,仍需耗时近4小时。 而人类首次抵达海沟底部的1960年,“的里雅斯特号”靠的是钢制潜水舱和汽油压载舱,当时雅克皮卡德和沃尔什在舱内甚至无法自由活动,全程只能保持坐姿。 如今全球具备全海深探测能力的设备屈指可数:中国除“奋斗者号”外,还有“深海勇士号”可下潜4500米。 美国“深海挑战者号”2012年曾载着卡梅隆下潜10929米,但该设备仅能单次使用。 可这些精密设备抵达的深海,却早已被人类的“废弃品”占据——2024年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在《海洋污染公报》中提到,他们在海沟沉积物中,还发现了聚酯纤维碎片,经溯源来自东南亚的纺织厂废水。 这些垃圾的“远征路线”远比想象中复杂。 日常使用的塑料袋,在紫外线和海水侵蚀下,会在6个月内分解为毫米级微塑料,随后随赤道暖流进入太平洋环流,再通过深层洋流缓慢沉降至深海,这个过程可能持续3-5年。 工业污染的“破坏力”更甚,突尼斯加贝斯湾的磷酸盐工厂,除了每年排放100万吨含重金属的废水,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塑料包装废料,还会被东风带入地中海,再随密度流潜入深海。 2022年,意大利科研船在地中海4000米深的海底,曾打捞到印有该工厂标识的塑料包装袋。 美国西海岸的轮胎厂则更“直接”,2018年环保组织“海洋守护者”拍摄到,某工厂每月向太平洋倾倒约500吨废弃橡胶,这些橡胶在海水浸泡下会释放微塑料颗粒,5年内可扩散至1000公里外的海域。 治理层面也有更多新进展,中国浙江“蓝色循环”模式除了回收塑料垃圾,还建立了“海洋垃圾溯源平台”,通过分析塑料中的化学元素同位素,已追踪到12个跨境污染源,推动相关国家出台了塑料出口管控政策。 2024年该模式还拓展到东南亚,与印尼合作建立了10个海滩回收点,半年内回收塑料废弃物870吨。 此外,中国科学院研发的“可降解海洋塑料”已进入试点阶段,这种材料在海水中可在18个月内完全降解为无害的小分子有机物,目前已在海南渔业合作社推广使用。 普通人的生活习惯也在影响深海,有研究显示,一件聚酯纤维外套在水洗时,会脱落约1.5万个微纤维,若使用普通洗衣机,这些微纤维会全部进入水体。 而使用带微纤维过滤功能的洗衣机,可拦截90%以上的微纤维。 此外,选择纸质包装、拒绝一次性塑料吸管等行为,累计起来也能产生显著效果——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若全球每人每周减少1次一次性塑料使用,每年可减少约5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 马里亚纳海沟的微塑料,就像地球生态的“体温计”。 当人类为“奋斗者号”的技术突破欢呼时,更该看到那些漂浮在深海的塑料碎片——它们不仅威胁着狮子鱼、“吃塑料的深海生物”的生存,还通过食物链最终回到人类体内。 2024年《环境国际》期刊的研究指出,长期摄入微塑料可能导致人体肠道菌群失衡,而深海微塑料因吸附了更多重金属,其危害比近海微塑料高3-5倍。 这场跨越海陆的“污染远征”,最终没有赢家,只有及时行动,才能阻止深海成为人类垃圾的“最终填埋场”。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