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一名女子偶然碰到一位推着自行车站在快车道旁、满脸迷茫四处张望的大爷。女子关切地问道:“老爷子,你是不是迷路啦?” 大爷回应道:“这是不是往西走啊?” 看样子,大爷约莫八十岁上下。 女子心里顿时明白大爷迷路了,便告知他:“这个方向是往东。” 大爷喃喃自语的说:“那是走错路了。” 女子询问了老人的家庭住址,得知此地离他家很远,又问了他家人的电话号码。 拨通电话,是大爷女儿接的。她无奈地说:“他可倔了,不让他骑自行车出门,非要出去。麻烦您把我父亲送到附近的派出所,到时我去接他。” 此时已过饭点,女子心想大爷肯定饿了,便把大爷带到路边的一家面馆,打算让大爷吃碗热乎的面条暖暖身子。 这时,女儿又打电话询问他们的位置,得知女子要请大爷吃面条,便对女子说:“谢谢您的好心,我妈在家可着急了,别让他吃了,我给他叫了一辆滴滴,让他赶紧坐车回家。” 两三分钟后,滴滴出租车到了。女子只好搀扶着大爷,把他送上车。大爷坐在滴滴里,向女子挥手告别,说道:“姑娘,谢谢你啊。” 女子赶忙说道:“大爷不用谢,我们年轻人在网上有‘在外父母互助的协议’。” 随后,女子又把大爷的自行车送到了附近的派出所。 “在外父母互助协议”是年轻人发起的非法律约束互助活动,核心是“你帮我父母,我帮你父母”,通过网络平台鼓励大家帮助陌生老人,营造关爱氛围。 这样的协议,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展现了年轻一代的善心与担当。 一纸协议,暖透两代情——为“在外父母互助协议”点赞 当都市的快节奏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一份“在外父母互助协议”,让原本陌生的邻里成了彼此坚实的依靠,让独居老人的牵挂有了温暖的归宿。 这并非冰冷的条款约定,而是年轻一代用智慧与担当书写的孝心答卷。他们深知父母的孤单,也明白距离带来的无奈,于是用互助的微光,驱散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焦虑。 这也是社会文明最鲜活的写照:它打破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冷漠隔阂,让善意在人与人之间悄然流动;它见证了传统孝道在当代的新生,以更务实的方式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承。 当年轻人主动为父母构建起互助网络,当陌生的老人在相互照拂中安享晚年,这份协议便成了文明的纽带,串联起孝心、善意与责任,让每个在外打拼的子女安心,让每个独居的父母暖心。 这便是新时代的担当:不只是对自家父母的深深牵挂,更是对同类困境的感同身受;不只是口头的承诺,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为这样的善良的协议喝彩,更为这份文明的进步致敬——因为爱与责任,从来都能跨越距离,照亮人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