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国安顾问沙利文下台后公开承认,美国前众议长佩洛西2022年8月在位时窜访台湾,给台湾带来的代价远大于收益。这个只具象征意义的访问,导致台湾岛周边环境发生了实质性的、不可逆的变化。 佩洛西的这趟行程,背后藏着明显的个人政治考量。作为长期在政坛活跃的人物,她一直靠着炒作涉华议题积累政治资本,从早年涉足各类分裂相关话题到抵制奥运活动,始终保持着强硬的对抗姿态。 2022年她的窜台之举,堪称其政治暮年的一场豪赌。彼时美国党派纷争激烈,她妄图以这一极端行径维系自身影响力,却将台湾民众的安危全然抛诸脑后,其自私自利昭然若揭。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美国白宫并不认可这一行为,但受限于自身的政治体制,没法直接阻止,最终让台湾变成了美国内部权力博弈的牺牲品。 这趟窜访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台海的军事互动上。此前两岸间默认存在的所谓“中线”,在佩洛西的飞机降落台北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 解放军迅即展开大规模军事演训活动,首度大规模跨越毫无法理依据的“中线”。自此,此类跨越不再是偶然现象,而是渐成常态化的军事态势,彰显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 自2022年8月至2023年,逾越“中线”的军机数量呈激增态势。2022年8月至2023年初超300架次,而2023年全年,这一数字几近1500架次,形势值得警惕。 时至2025年9月,军事动态频仍。单月内,多达312架次军机跨越相关区域,另有210艘次舰艇于周边海域游弋,这般态势值得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大陆对民航航线安排予以调整,取消了为避开所谓“中线”而设的航线偏移。此举措犹如利刃,将这“中线”在现实中割得粉碎,使其沦为毫无意义的虚妄之象。 军事层面的变化还延伸到了南海区域,形成了相互呼应的态势。佩洛西窜台后,大陆在南海的维权动作更加坚决,2023年海警船在南沙、西沙的巡航次数大幅增加,面对相关非法闯入行为,采取了近距离拦截的方式。 这种双线联动的情况,让原本就需要多方兼顾的美国感到分身乏术,其在第一岛链的军事部署忙乱不堪,维护工作跟不上节奏,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经济上的影响则让台湾民众有着直接感受。大陆作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在窜访事件后调整了相关政策,对那些与分裂势力关联紧密的企业采取了针对性措施。 像是台湾的半导体龙头企业,对大陆的营收占比从2021年的28%降到了2023年的19%,为了规避风险前往美国建厂,却遭遇了工人短缺、技术衔接不畅等问题。 与此同时,大陆暂停部分台湾农产品与水产品输入,诸如柑橘类水果、冰鲜白带鱼等。此前,这些产品多倚赖大陆市场,禁令施行后,相关产业销路直接受阻。此外,天然砂对台出口的暂停,也让台湾建筑业和部分高科技产业面临原材料短缺的困境。 在国际范畴内,此事件不仅未能使台湾获取更多所谓的“国际空间”,反倒令其陷入愈发孤立无援之境,充分彰显出台湾妄图以不当行径拓展所谓“空间”的徒劳。 美国的多个盟友在事件发生后,表面上虽有表态,但实际行动却十分谨慎。近期,国际局势暗流涌动。日本悄然搁置与台湾的高层互动;澳大利亚重启与大陆的部长级对话;韩国亦明确表态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无意卷入台海纷扰。 这些国家都清楚,美国不会为了台湾与大陆发生直接冲突,没必要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这也让美国主推的相关区域战略面临难以推进的困境。 沙利文在访谈中还提到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他担心未来台湾与大陆的舰机一旦发生意外摩擦,哪怕是两架飞机坠毁这样的事件,都可能引发无法预料的连锁反应。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佩洛西窜访台湾后,台海局势紧张态势显著加剧。任何冒险之举皆可能致局势失控,而最终承受风险与损失的,恰恰是台湾民众。
